題外話
談到弓弩,我們必須提到一位毀譽參半的中國導演。在張藝謀的電影《英雄》里,冷兵器的暴力美學被推崇到了極致,所謂的“秦軍箭陣”華麗得一塌胡涂,幸好這種煽情還是有依據的。弓箭和后來演化出的弩,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武器,可列入吉尼斯記錄,直到今天,它們仍在某些偏遠地區(qū)發(fā)揮作用。
弓的生產周期其實很長,一張普通的弓,大概要耗時一年左右,而一張良弓多半要搭上一位工匠的生命。春秋時宋景公讓人造弓,九年方成,宋景公認為速度太慢,而工匠已聽不到這種抱怨了,“獻弓而歸,三日而死”。一張良弓就是精湛技藝與生命精華的完美結合。制造弓干的材料也有講究,一般用柘木、桑木,弓弦一般用牛筋,但牛筋不如獸筋,獸筋又不如鸛筋,需要射手根據自己的膂力選擇。箭的配重也有講究,全箭的重心在箭桿前部五分之二處,這樣箭的射程更遠,傾徹力更強。
在秦以前,箭桿的長度相對統一,河北蒿城商代遺址中箭全長85厘米,湖南長沙瀏城橋春秋遺址中箭長75.5厘米,秦代的箭則大約在68-72厘米之間,這么長的箭桿引滿而發(fā),足以洞穿人體,一擊斃命。箭矢的功能其實也是有區(qū)分的,例如兵矢專門用來殺傷有生力量;而矰矢的主要作用是對空射擊,不需要太強的傾徹力,能射中飛鳥即可。
要成為一名神射手,技術固然重要,驚人的膂力也必不可少,古時以九斤四兩為一力,十力為一石,著名的射手大都能拉開三石以上的強弓,像奧蘭多·布魯姆那樣的小白臉,恐怕只能在《指環(huán)王》里硬充神射手了。當然,神射手屬于稀缺人才,并不多見,唐朝鎮(zhèn)西節(jié)度使馬璘麾下有個能開二百四十斤強弓的士兵,犯法當死,馬璘便想饒他一命。
弩是弓的升級版本,是有臂的弓,據說是楚琴氏發(fā)明的,當然著名的希臘腹弩也在爭奪這項專利,不過迄今為止,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弩臂上設有弩機,弩機是冷兵器時代最精巧的機械裝置之一,外面是匣,匣內有用于掛弦的鉤,鉤后和照門相連,照門刻有相應的距離標志,匣的下面是扳機,發(fā)射時只須扣動扳機,即可打擊目標。弩不需要什么操作技巧,卻有強大的殺傷力,擊發(fā)裝置與現代槍炮的原理相同,大大提高了射速。
弩的出現引發(fā)了一場戰(zhàn)術革命,能開強弓的神射手畢竟不多,而普通的弓箭手因體力限制,很難“引而不發(fā)”,所以將領們也就無法組織有效的齊射。弓的威力也不如弩,只能對付有生力量,無法破壞敵人的防御設施。弩則完全不同,由于配備了類似于延時機構的弩機,弩可以集中發(fā)射,也可以由多人發(fā)射重弩,破壞力不可同日而語。戰(zhàn)國后期,甚至發(fā)展出以戰(zhàn)車為發(fā)射平臺的連弩,據說銅制的弩郭就重達34公斤,威力驚人。
相傳越王勾踐為了復仇,曾經聘請著名的制弩專家陳音幫助訓練士卒,三月成軍,在后來的滅吳之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公元前434年的馬陵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最著名的戰(zhàn)役之一,也是弩的威力第一次全面爆發(fā)。孫臏熟讀兵書,龐涓也不是廢物,更何況魏軍的素質遠勝齊軍,所謂“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所以孫臏除了出其不意,能依賴的只有強駑。地形選擇很重要,馬陵道的小徑破壞了魏軍的序列,也打亂了龐涓的指揮系統,而齊軍埋伏的萬名弩手,適時發(fā)動了冷兵器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打擊,在短時間內奠定了勝局。要知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guī)模的使用弩。
我們回頭再說張藝謀,不可否認,他對古代兵器下了些功夫,《英雄》里秦軍箭陣襲擊趙國城市的片斷頗具震撼力,特別是影片中準確區(qū)分了臂張弩、蹶張弩和腰開弩,相比其他導演,這是值得稱道的成績。
蹶張弩就是射手用腳踹和膝蓋頂的辦法上弩,單人就可以完成,腰開的方式用于強弩,射手平坐地上,雙腳踹入弓擔內,鉤住弩弦,兩手扯腰鉤索,雙腳用力前撐,身體后仰,手腳一齊發(fā)力,掛住弩機。如果要提高射速,一般需他人幫助。我們在《英雄》里的確見到了這種發(fā)射方式。不過,張大導演忽略了一點,戰(zhàn)國時的強弓勁弩其實多是出自韓國而非秦國,韓國的谿子、少府、時力、距來等強弩,射程都在800米以上。蘇秦曾吹噓韓國士兵“超足而射,百發(fā)而不暇止”。秦國的小弩號稱可射100米,大弩可射900米,但從兵馬俑來看,出土的弩多達34具,可全是小弩,根本沒有大弩,因此所謂“秦軍箭陣,天下無敵”,與其說是藝術加工,不如說是人們對大一統王朝強大武力的臆想而已。
真正的強弩是人力無法拉開的?!盾髯印防锩嫣岬轿簢?2石強弩,拉力達到360公斤,當今105公斤以上級的挺舉世界記錄也只有262.5公斤,要拉開這樣的強弩仍然差得遠?!赌印返摹皞渑R高”一篇還提到一種號稱巨無霸的“連弩之車”,安裝在有輪子的發(fā)射平臺上,上弩時需要10人推動絞車,可以連續(xù)發(fā)射長達10尺的巨箭,而且箭尾系有繩索,可以回收,這種巨弩的射程據說可達千余步,也就是至少超過1350米,相當可怕。
一些激進分子認為,弩可以實現精確射擊。因為從西漢以后,弩機大多安裝了被稱為“望山”的瞄準具,以西漢劉勝墓出土的弩機為例,上面的“望山”分出了5個刻度,每度又有2個分劃,它是根據勾股弦定理確定的,功能類似后世步槍的標尺。在一些人看來,訓練有素的弩手簡直就是《生死狙擊》里的斯瓦格。其實,人眼的有效分辨距離只有300米,超過這個距離就很難目視瞄準了,因此強弩的射程雖遠,卻不可能像狙擊步槍那樣精準,它的真正目標應該是大群的士兵和車輛。
當然,我們可以用另一項世界記錄補償失落的愛國者,冷兵器時代的最遠射擊記錄是由中國保持的。孱弱的宋朝軍隊雖然留下了屢敗的惡名,但他們仍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技術成就。北宋真宗時,作坊使魏丕和知客押衙陳從信改進了當時的床子弩。標準的床子弩射程已達700步,約合1074.5米,改進后的床子弩射程達到了1535米,這是不可思議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