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外陰白斑。
【處方】全當歸15~20克、雞血藤15克、川牛膝15克、制首烏30克、益母草30克、補骨脂20克、肉蓯蓉20~30克、黑芝麻20~30克
【制法】水煎服(黑芝麻另包嚼碎服)。再將藥渣煎第3次,以藥液熏洗坐浴。
【用法】每日口服2次,熏洗1次。
【驗案】李某,女,45歲,已婚。1985年10月5日初診。自訴3年來外陰干燥瘙癢,經(jīng)數(shù)家醫(yī)院診治,均診斷為外陰白斑。曾用西藥內(nèi)服外搽,肌注苦豆子注射液及局部注射維生素B12、三磷酸腺苷及激光治療,效不顯著。尤其1月前用激光治療數(shù)次后,外陰干癢明顯加重,局部起泡,干燥結(jié)痂,癢灼熱痛交加,其狀難忍,舌質(zhì)暗紅,脈澀。使用上方治療3個月,自覺癥狀漸趨消失,婦科檢查原發(fā)白部位色澤已恢復(fù)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fù)發(fā)。
【評按】本方用當歸、牛膝、制首烏、益母草、雞血藤五藥活血通精為主,兼有益腎養(yǎng)肝之功。加入補骨脂、黑芝麻、肉蓯蓉諸藥不僅增強了滋腎柔肝之力,且補骨脂、黑芝麻有驅(qū)白還色之功,諸藥合用裨得血活經(jīng)通,筋柔色正,病證痊愈。此外,在給藥途徑上,內(nèi)服外用并舉,也是提高療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主治】陰癢(老年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
【處方】蛇床子30克、百部15克、鶴虱12克、苦參12克、雄黃12克
【制法】水煎法。
【用法】每日1劑,2次煎液混合,分2次外洗。
【驗案】黃某,55歲。陰部干澀,燒灼疼痛,夜間尤甚。曾用明礬煎洗外陰未效,故改用本法,連用3天癥狀消除,外陰紅腫消失,2周后復(fù)查,未再復(fù)發(fā)。
曾以此法治療30例,治愈27例,有效2例,無效1例。
【評按】方中蛇床子具有祛風(fēng)燥濕、殺蟲之功,百部獨擅殺蟲,皮膚濕疹、疥癬有效,佐以鶴虱、苦參、雄黃共奏燥濕、清熱,殺蟲等作用。
【主治】霉菌性陰道炎。
【外方】
1. 外洗方:羊蹄30克、蒲公英15克、生黃精15克、生黃柏9克、苦參12克、赤芍9克、花椒6克、皂礬3克
2. 外搽散劑:黃柏9克、青黛3克、蛤粉6克、白芷6克、雄黃6克、枯礬5克、冰片適量
【制法】1.取外洗方1劑,加水2000ml,煮沸后再煎15—20分鐘,留汁去渣。
2.取外搽散方碾極細末備用。
【用法】外洗方乘熱熏洗10~15分鐘,待藥汁溫?zé)釙r,引藥入陰道內(nèi),將分泌物洗出,每日1劑,洗1~2次。
外敷散適用于外陰腫潰流水者,可以此散撲之。
【驗案】萬某,工人。主訴白帶增多,陰癢難忍月余。曾使用制霉菌素未愈,白帶涂片仍找到霉菌。給予洗方5劑,癥狀完全消失,白帶復(fù)查霉菌陰性。治后3年隨訪未再復(fù)發(fā)。
【評按】本方具有清熱燥濕,收斂止癢作用。
【主治】乳疬。
【處方】柴胡9克、白芍12克、枳殼9克、制香附9克、郁金6克、瓜蔞殼9克、青皮9克、歸尾15克、生牡蠣15克、夏枯草6克、甘草3克
【制法】水煎法。
【用法】每周3劑,每劑分2次溫服。
【驗案】張某某,女,34歲。月經(jīng)前雙側(cè)乳房脹痛,觸之有鴿蛋及蠶豆大小之皂塊數(shù)個,質(zhì)略軟,有輕壓痛,推之可移動,月經(jīng)后即縮小變軟,曾到各醫(yī)院檢查,診斷為“乳腺增生"、“慢性乳腺囊性病”,囑定期觀察及中醫(yī)治療。診脈兩關(guān)不調(diào),舌質(zhì)淡紫,有小瘀點,苔薄白,面色晦而不華。證為肝氣不舒,氣血失和,經(jīng)脈瘀滯,結(jié)為乳疬。治以舒肝理氣,活血通絡(luò),散結(jié)軟堅。方以柴胡疏肝湯加味,連服1月,月經(jīng)如常,乳房脹痛已止,包塊只有黃豆大,質(zhì)軟。囑每月復(fù)查1次,治療基本方不變,治療8個月,包塊已消散,追蹤觀察病未復(fù)發(fā)。
【評按】本案由肝郁、氣血失和、經(jīng)脈瘀滯所致。本方以張介賓柴胡疏肝散加味,著重疏肝理氣,活血通絡(luò),軟堅散結(jié)。本證甚易潰爛,古法有用土楝子(經(jīng)霜者佳)、雄鼠屎、露蜂房各等分,俱煅存性為末,每服9克,酒調(diào)服,間3日1服以治之者,功能排膿斂毒,聊備參考。
【主治】乳汁自溢、乳漏。
【處方】小紅參10克、黃芪45克、懷山藥30克、蓮子肉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當歸10克、炒白術(shù)12克、芡實30克、五味子6克
【制法】水煎法。
【用法】每日1劑,日2次口服。
【驗案】甘某,32歲,1984年孕第2胎,7個月開始乳汁自溢,量多、質(zhì)稀、乳房軟柔不脹,納呆便溏,自汗,少氣懶言,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滑無力。治療予上方,服藥6劑后乳泣止而愈。后未再發(fā)。
【評按】本方具有補益氣血、健脾固攝之功效。方中紅參、黃芪、熟地、白芍、當歸補益氣血,懷山藥、芡實健脾固攝。氣血化源充足,脾氣得健,故乳汁得止。
本文摘自隋殿軍、王富春、景寬《中國當代名醫(yī)秘驗方精粹》,特表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