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普仁(1926~2015),字師牛,號空水,首屆國醫(yī)大師,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教授,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y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醫(y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賀老從醫(yī)70余年,針灸治驗頗豐。筆者跟師學習期間,屢蒙恩惠,臨證多用所學,每獲奇效。賀老治療腰腿痛用穴以治腎為先,亦強調單穴治病?,F將賀老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1 人中
1.1 穴性原理
人中一名,首見于《靈樞經·經脈》“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稌樉膶W》指出:“人中者,天地之最可貴者人也,人稟仁而生存,德厚于土,培陰陽之交。五行之秀,執(zhí)掌天地之間,人正而不偏,曰中,故名人中?!标庩柦惶?,上下升降,運行不息,是自然界一切現象形成和演變的根源?!疤鞖馔ㄓ诒恰?,天在上為陽;“地氣通于口”,地在下為陰;“天食人以五氣”,由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由口受之。天地人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人處天地之間(天上、地下、人中),今人中穴居鼻(天),口(地)之間,故名曰人中。“脊背強痛瀉人中,挫閃腰酸亦可攻”,人中位于督脈上,督脈循行貫腰脊,故對急性腰扭傷有立竿見影之效。
1.2 定位取穴及刺法
賀老遵常法認為:人中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的交點處。微通法:毫針針刺,針尖向鼻中隔方向,直刺進針0.5~0.8寸。導師言賀老亦有應用人中治療急性腰扭傷,取穴則從平人中穴所在,人中溝外側處透刺對側,此法針感較常規(guī)刺法針感強,效更佳。
1.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4歲。2016年11月19日初診,主訴:因搬抬重物不慎挫傷腰脊1天。刻見:患者因腰部活動受限,致前后俯仰、左右轉側均感不利,起坐時需用手臂撐支。導師遂取穴人中,從平人中穴所在,人中溝外側處透刺對側,持續(xù)行針1分鐘后,患者當時起坐即不需用手臂支撐。遂留針20分鐘,針后患者起立、蹲坐、俯仰等動作自如,僅局部稍有酸楚;次日復診,腰部功能活動自如。
2 養(yǎng)老
2.1 穴性原理
養(yǎng)老首見于《針灸甲乙經》“養(yǎng)老,手太陽郄,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者中”。此穴隱藏于骨縫之中,取穴時必轉手方得,故名。其穴在手尺骨莖突上一空,腕后一寸凹陷處,為手太陽小腸經郄穴,大凡陽經郄穴以治痛為顯效。本穴可治由外邪侵犯本經脈氣以及本經主液體所發(fā)生的病變。
手太陽經在背部交會于督脈和足太陽經,太陽經貫通上下,達于四肢,《素問·厥論》記載“手太陽厥逆……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故對于肢體活動障礙甚為有效。如《類經圖翼》云:“張仲文傳灸治仙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艱難,及筋攣腳痹不可屈伸。”賀老單取養(yǎng)老治療因腰肌勞損或外受風寒,或突遭外傷,引起局部氣滯血瘀、經脈閉阻不通的腰腿痛,結合一定的補瀉手法,可疏通經氣、活絡止痛。此外,養(yǎng)老也是治療眼部疾患的重要腧穴。
2.2 定位取穴及刺法
正坐或正臥取穴。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取穴法:(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是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后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是穴。
微通法:毫針針刺,掌心向胸,向肘關節(jié)方向,斜刺進針0.5~0.8寸,治療急性腰痛。溫通法:治療頸肩腰腿痛,艾柱灸3~5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
2.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歲。2017年5月6日初診,患者訴自2017年3月底因天氣變化開始出現腰及右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稍久即覺腰部以及右下肢疼痛麻木,行走不便,遂行腰CT檢查,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建議患者臥床休息,并行常規(guī)治療,經治月余癥狀未見明顯變化,隨來就診。取養(yǎng)老穴,遵賀老用法,施以龍虎交戰(zhàn)補瀉手法,同時囑患者活動腰部,行針過程中患者即感疼痛明顯減輕,囑其繼續(xù)活動腰部及右下肢,留針30分鐘,期間及起針時各行針一次,以加強針感。繼予辨證施以中藥善其后。
3 環(huán)跳
3.1 穴性原理
《針灸甲乙經》言“環(huán)跳,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陽脈氣所發(fā)”,《會元針灸學》認為:“環(huán)跳者,在胯骨股與髀股相接之環(huán)中,人履步環(huán)即跳動起伏。施術時,居足胯環(huán)陷正中,針斜對陰內股。針之,伸足環(huán)從陷處跳起,穴即閉,故名環(huán)跳?!?div style="height:15px;">
環(huán)跳位于少陽膽經,又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端貑枴へ收摗酚涊d“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針灸甲乙經》也言“腰脅相引急痛,髀筋瘛,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huán)跳主之”。足太陽經分布于腰、臀和下肢的后面;足少陽膽經分布于髂部和下肢的外側部;足太陽和足少陽經筋結于踝、膝、腘、臀和骶部。又足太陽經“主筋所生病”,足少陽經“主骨所生病”,筋骨是人體結構的主體,關系著人的運動。根據經絡分布及其主病,結合環(huán)跳穴位于髖部為下肢運動之樞紐,故環(huán)跳穴是治療腰腿痛、中風后下肢不遂癱瘓的主穴。
此外,足少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足厥陰“環(huán)陰器”。因其皮下深淺層有多條神經分布,針感可向多個方向放散。如針尖偏向于外陰,提插刺激,針感可傳至陰部,通過其相表里的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的聯系,所以本穴尚可用治陽痿、遺精、早泄、尿潴留等生殖系統(tǒng)疾患。
3.2 定位取穴及刺法
俯臥或側臥取穴。在股外側部,側臥屈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中1/3與外1/3交點處。賀老認為針刺環(huán)跳穴治療腰腿痛應以站立位針刺,效果最佳;側臥位時,屈曲的下肢亦放在治療床上取穴最佳。微通法:毫針直刺,針尖向外生殖器方向,進針3~3.5寸,局部酸脹針感,或麻電感向下肢放散;毫針直刺或左右探刺,進針2~3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關節(jié),本穴的取效關鍵在于針感。針刺時以4寸毫針刺入環(huán)跳3.5寸深,向內上方刺。
3.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歲。2016年12月10日就診。患者訴10天前因用力不慎扭傷腰部。當時患者尚可活動,未曾治療。次日晨起后遂覺腰部疼痛,起床困難,不能彎腰、轉側。咳嗽、用力時疼痛加重,并有向右下肢走竄感。經X線診為“腰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現癥:腰痛時輕時劇,活動受限,局部怕涼。伴有右下肢放射痛,痛重則抬腿困難,納可,二便調。取環(huán)跳行毫針刺法,針感向下竄走,留針30分鐘,初診起針后,患者即感腰痛明顯減輕,下肢疼痛基本消失,稍有不適感,并辨證施以湯藥。隔日復診時腰痛未見反復。
4 伏兔
4.1 穴性原理
“伏兔”首見于《靈樞經·經脈》“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位于骼前上棘與骸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骸底上6寸,位于大腿前面股四頭肌處。
《針灸甲乙經》認為該穴“在膝上六寸起肉間,足陽明脈氣所發(fā)”,歸屬于足陽明胃經,又為“脈絡之會”,故具有強腰益腎、通經活絡之用,所治如《針灸甲乙經》言:“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贝送庥忠虮狙w陽明經,陽明多氣多血,取之可行氣活血,一穴兼通二經筋,故對血脈閉阻不通,經絡運行受阻之半身不遂、痹證、痿證及下肢諸多癥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賀老常用之治療下肢麻木、肌肉萎縮、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癥。賀老運用本穴的特點是令患者采取跪姿進行針刺,只有取跪姿,才能充分體現伏兔穴的穴名、穴性特征?!夺樉拇蟪伞吩啤跋ド狭缙鹑猓蜃≈?,關于這種體位的論述《針灸穴名解》中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動物中臥伏牢固者,莫過于兔。人當跪坐之時則腿足之氣,沖至兩膝以上,則兩腿股直股肉繃急,推捏不動,猶兔之牢伏也?!湓品?,意在穴位處肌肉堅牢。方喻兔伏之性,非喻兔伏之形也?!逼渌纭额惤泩D翼》《醫(yī)宗金鑒》《十四經發(fā)揮》也有類似記載。采取這種特定的姿勢后使股四頭肌隆起,便于取穴和操作,利于準確定位和得氣。如患者不能堅持此體位,可縮短留針時間。
4.2 定位取穴及刺法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臏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跪取伏兔是賀老臨床常用顯效穴之一,特別是治療坐骨神經痛。治療時,患者體位很重要,一定是屈膝跪取。微通法:屈膝跪坐,毫針直刺2.5寸,酸脹針感可至膝部,治療坐骨神經痛。仰臥,毫針直刺,局部酸脹感,治療腿痛痹證。溫通法:火針點刺3~5分,治療中風、痹證、小兒痿證。
4.3 典型病例
患者,男,27歲,2017年5月22日就診。主訴:因前日夜間受風,晨起突發(fā)右腿疼痛??桃姡夯颊咭蛴彝忍弁矗瓷醪荒苷P凶?,坐臥不寧。囑患者屈膝跪坐,取伏兔穴,毫針直刺2.5寸,大幅度提插瀉法,患者剛跪坐時痛苦狀,需用兩手支撐,方能坐位,針后1分鐘,患者感覺疼痛減輕,手不用支撐,身體可后移。臀部可坐于足上,留針20分鐘后,疼痛消失,步履如常。
5 小結
腰腿痛常見于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疾病中,可因勞累過力或因急性扭傷,亦可見于不慎感于風寒濕邪而致。腰腿痛與足少陰、足太陽、足少陽、督脈等經脈有關,如足少陰之脈循行“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經筋“其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屬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抑”,足太陽膀胱之脈“挾脊仰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朧”?!端貑枴へ收摗吩啤吧訇栘誓?,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提示治療各種腰腿痛應以少陰、太陽、少陽為主要經脈。而賀老臨證常用的治療腰腿痛的腧穴亦多位于太陽、少陽等經脈上。同時,賀老認為“病多氣滯”,認為氣滯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不可逾越的主要病機,臨證取穴重視氣血的作用,最善取用多氣多血的陽明經上的伏兔。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8年第10期第1554-1556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系,立即刪除。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y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