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國藩向來有“圣人”、“完人”等美稱加身,其光環(huán)遠比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耀眼。曾國藩生前參與洋務(wù),創(chuàng)建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為茍延殘喘的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卻從不居功自傲,因此深受清廷器重。1872年曾國藩去世,因功獲得“文正”美謚,這兩個字對曾國藩而言可能是最好的褒獎贊揚。
不過在筆者看來,曾國藩固然非常有能力,追捧他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但他所為,其實并不能匹配“完人”、“圣人”這樣的贊譽。也許是腦子里的“忠君”思想十分堅定,也許是相信天命,又或者別的什么原因,太平天國失敗后曾國藩手中握有30萬兵力,幕僚也不是沒在他耳邊吹過推翻清廷自立的風(fēng),但他依然沒有走到那一步。
除了在謀政上講究“忠”外,曾國藩本人也講究修身立德,更治家有道,其家風(fēng)嚴謹,號稱八代不出一個敗家子;此外曾氏學(xué)術(shù)成就相當(dāng)高,后世編輯整理的《曾文正公全集》完美表現(xiàn)了他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國藩雖然奉行程朱理學(xué)卻不一昧盲從,講究經(jīng)世實用,主張學(xué)習(xí)外國先進科學(xué)技術(shù)、購買外洋器物、訪查人才等。
甚至曾國藩治軍方略都一直被后世沿用學(xué)習(xí)。歐陽昱評價他是“中興第一功臣”;容閎贊美他是“第一流人物”;《清史稿》更將曾國藩與諸葛丞相、明第一流人物王陽明相比,值得一提的是,《清史稿》對曾國藩還有這樣一句描述:“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這“功德”兩個字,曾國藩恐怕?lián)黄稹握f“功”,曾國藩對清廷有功,對中國近代化也有功。而說到德,曾國藩當(dāng)年鎮(zhèn)壓太平軍時,可是以屠城乃至連平民老幼都能下手、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而“聞名”的!
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藩之弟曾國荃將矛頭對準已被太平軍占領(lǐng)9年的安慶,曾國荃手下的湘勇多亡命心狠之徒,曾國荃更會在城破后縱容兵士大肆擄掠燒搶,隨意收割人命,安慶之戰(zhàn),湘軍僅僅在集賢關(guān)就殺了1萬多太平軍,無論投降的還是被俘虜?shù)?,全被集體屠戮!
曾國荃的所為,正是受兄長曾國藩“指點”。投降的一萬多太平軍,曾國荃表面給路費遣散他們,實際上等他們進屋就有刀斧手一個接一個砍頭,湘軍占領(lǐng)安慶后血流成河的慘狀讓曾國荃這樣的“剃頭匠”心頭都浮上了一絲恐懼,而曾國藩對這種斬草不留根的行為表示極度的贊許:“可城以多殺為妥,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
曾國藩開解弟弟:“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曾國藩對攻取安慶的態(tài)度是必須屠戮殆盡,對待太平天國總部天京的居民更殘暴,時人記載“金陵之役,伏尸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
也許有人覺得“伏尸百萬”夸張,但連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都記錄了天京破后“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的慘狀,甚至原本與曾國藩湘軍站在同一陣線的英軍也對此有過一番細節(jié)描述。
《華北先驅(qū)報》報道了一名英國士兵在太平天國兵敗后,親眼見證湘軍是如何“處理”那些俘虜:
......清軍把這些婦女和姑娘,交給一批流氓強奸,再拖回來把他們處死......這些劊子手做剖腹工作,能不傷五臟,并且伸手進胸膛,把一顆冒熱氣的心掏出來。被害的人直瞪著眼看他們干這樣慘無人道的事。還有很多吃奶的嬰兒,也從母親懷里奪去剖腹。
很多太平軍俘虜......受凌遲酷刑......身體的各部分全被刺入了箭足,血流如注。這種酷刑還不能滿足那些刑卒的魔鬼般的惡念,于是又換了別種方法......割下他們一塊一塊的肉,有時塞到他們的嘴里,有時則拋向喧嘩的觀眾之中。
曾國藩的殘暴,直接導(dǎo)致當(dāng)時“皖南及江寧各屬”出現(xiàn)了“市人肉以相食”這樣滅絕人性的慘況。城市被焚燒毀滅,人們流離失所,曾國藩卻一而再再而三在信件奏折中強調(diào)屠城與折磨“賊眾”的重要性,讓兵士生吞“賊肉”、不許給斬首痛快,非要凌遲細細地折磨!
都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但曾國藩身為湘軍統(tǒng)帥,其恐怖冷血程度早已超出了常人能夠承受的范圍。曾國藩絕對不是完美圣人,他有功,也有過,縱然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為世人稱道,也掩蓋不了他為功成名就揮舞屠刀害死無數(shù)平民、更殘忍對待俘虜?shù)目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