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助力唐太宗打造了貞觀盛世,同時成就了他“明君”的標簽,唐太宗也讓魏徵在貞觀的舞臺上是大放異彩,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青史留名。
兩個人屬于互相成就。
唐太宗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貞觀以前協(xié)助我打天下最終坐上天下,房玄齡居功至偉。
貞觀之后,成就了我治理天下的功業(yè),魏徵的作用無人可替?!?/span>
可見,魏徵在太宗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屬于中流砥柱。
也是,魏徵對于貞觀之治的功勞隨便拿出來一件那都是碾壓眾人的節(jié)奏。看看他的成績單吧——
玄武門事變之后,魏徵作為李世民的特使出使河北。河北是當時的問題地區(qū),前有竇建德稱雄,后有劉黑闥割據,太子李建成更是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穩(wěn)定河北將直接決定李世民是否能迅速給玄武門事變完美收尾并開啟屬于自己的時代。
魏徵作為河北人,又曾經在竇建德手底下做過事,更在跟隨太子李建成征討劉黑闥的過程中在河北積累下了一定的威望,沒有人比他更合適干這事了。
最終,魏徵憑借自己的威望以及聰明才智,迅速穩(wěn)定了河北局勢,天下歸心。
由此,李世民才能放開手腳開始他的“大作”,貞觀之治。
魏徵對于唐朝、唐太宗的第二個貢獻就是,設計了貞觀之治的總體方案。
武德九年(626)10月,在即位兩個月之后李世民召開了一次擴大會議,對如何開啟接下來的貞觀之治展開討論。以封德彝為代表的關隴集團主張延續(xù)魏晉以來的傳統(tǒng),采用霸道治國。
但魏徵卻堅持王道治國的路線,主張以德化民。唐太宗最終力排眾議,采納了魏徵的意見。
僅僅用了四年,唐帝國就出現(xiàn)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
當然,魏徵更重要的作用還是,隨時給唐太宗糾錯。
貞觀十五年(641),朝廷準備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冊立葉護可汗,為了節(jié)約成本,唐太宗命令使者順道將買馬這事給辦了。
魏徵馬上站出來反對,認為,這樣做的話只會讓西域各國以為,朝廷是特意來買馬順道辦冊封的事。
唐太宗馬上醒悟,自己確實有點草率,考慮問題不夠全面。
有一段時間,地方各州紛紛上報,說嶺南的馮盎叛亂。次數(shù)多了,太宗也信以為真,準備派兵征討。但魏徵卻堅決反對,認為,馮盎叛亂證據不足,他還特意給太宗分析情況:
“都說人家馮盎叛亂,但誰見過嶺南的兵馬呀,還有,馮盎也沒有分兵據險,可見他并沒有反叛。
再說,地方上成天告人家叛亂,皇帝您也不派人去實地了解下情況,馮盎當然嚇得不敢來長安了?!?/span>
太宗一了解情況,果然如魏徵說的那樣。
可見,魏徵不僅能直擊事件的本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比大家都多了一個動作,那就是:多調查,多了解情況,然后再作出判斷。
怪不得太宗說,“魏徵的作用能頂十萬大軍呀”。
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的多了,李世民甚至已經到了離不開魏徵的地步。
貞觀八年(634),朝廷決定向全國各地派遣大使檢查地方官的工作,不合格的人員可以就地免職。李靖建議,長按地區(qū)的檢查工作由魏徵來主持。但太宗卻表示,自己要去九成宮,得帶上魏徵一起。
太宗甚至公開承認,魏徵就是自己的導師,并表示,自己雖然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魏徵的引導,是絕對不會有如今的成就。
太宗確實謙虛。
貞觀十九年(645),李世民御駕親征出兵遼東,攻打高麗,但卻無果而還。太宗無比懊惱,說:
“如果魏徵還在的話他一定會拉住我不讓我干這事的?!?/span>
當時,魏徵已經去世兩年多了。
而且,魏徵也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一根筋,說話不考慮領導的感受,只知道觸動皇帝的逆鱗,實際上魏徵也是一個很懂得語言藝術的人。
貞觀七年(633),蜀王妃的父親楊譽因為犯法被都官郎中薛仁方給抓了起來。為此,當時正在皇帝身邊做千牛衛(wèi)士的楊譽兒子就故意打薛仁方的小報告,說,“明知道是皇親國戚還故意刁難”。太宗當時就要免了薛仁方的所有職位,還要重杖一百。
魏徵趕緊站出來制止,表示,這樣做只會讓這些皇親們以后更加肆無忌憚,這個口子絕對不能開。
“如今,能禁斷這種事的唯有陛下一人。”
瞧,魏徵這是將批評的內涵以表揚的方式說出來,太宗當然樂意接受了。
還有,每當皇帝給魏徵點贊的時候,魏徵都會強調,正是因為皇帝創(chuàng)造了這種輕松的氛圍,他才敢屢屢進諫的。將功勞都推給了領導。
只能說,魏徵是敢于進諫,而且善于進諫呀,特講究方式方法。
包括玄武門事變之后,魏徵面對李世民的詰難時也是將語言的藝術發(fā)揮到淋漓盡致——
李世民問魏徵:“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
魏徵當然知道秦王是故意給他出了道難題,他們兄弟間的矛盾不是能由一個外人所決定的,如果魏徵說他沒有離間,那只能證明他肚里并沒有多少墨水,如果他回答確實離間了,就說明他的心還在李建成那。
怎么回答都不行。
但魏徵卻直接無視了這個問題,將話題引到了另一個層面:“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慘局?!?/span>
魏徵將話題引到了斗爭手段的層面,就是,秦王和太子之間的斗爭,誰先動手誰贏。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說明魏徵比李世民更早意識到這個決定最終勝利的手段問題,他是有大才的人;同時,魏徵也是在給李世民傳遞一個信號,“太子沒有聽我的,但秦王您卻做到了,我對您很佩服呀”。
這是高手之間的對話,現(xiàn)場沒人能聽得懂。
李世民當然明白魏徵的意思,于是當場禮遇魏徵,任命他為詹事主簿。
通過這件事,你說魏徵的段位如何,估計天底下能這樣和李世民對話的當時沒有第二個人。
當然,魏徵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是在太宗這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價值。
魏徵的前半生只能用“坎坷”二字總結。早年間,他跟隨李密創(chuàng)業(yè),李密投降后他又來到了長安給李淵打工。由于剛投降的李世勣被竇建德打敗,當時正在李世勣軍中的魏徵又不得已給竇建德打了一段時間工。
一直到虎牢關之戰(zhàn),魏徵才得以再次回到唐朝。
在唐朝,他也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因為,李建成不聽他的。
▲李建成 圖源/劇照
在成為李世民的人后,魏徵不僅實現(xiàn)了地位上的不斷躍升,先是為正五品的諫議大夫,接著又做了從三品的秘書監(jiān),貞觀七年(633),他更是成了門下省的最高領導,侍中,并被冊封為鄭國公。
但這些在魏徵看來都是浮云,重要的是,他通過唐太宗給他創(chuàng)造的平臺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能成為貞觀之治的設計師,又被皇帝稱為老師,這份榮譽,夠了。
他年輕時,面對中原大地群雄逐鹿的亂局時對自己的前途是深為憂慮,擔心自己的才華沒有用武之地。
但在唐太宗的貞觀舞臺上,魏徵是大放光芒。
貞觀十七年(643)2月11日,魏徵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太宗無比悲痛地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境,以防自己犯錯。
今魏徵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鏡子呀。”
能得到千古一帝這樣高度的評價,魏徵也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