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國
學
新聲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學奠基人之一,世稱“梅花易數(shù)”創(chuàng)始人。他以“先天之學”聞名,主張“觀物取象”,用哲學思辨洞察天地人事。《義利吟》是他晚年所作,以簡練語言探討“意、義、利”三者關(guān)系,揭示人性深層邏輯:“利”是本能,“義”是約束,“意”是初心。此詩既是哲學命題,也是人生鏡鑒,被后世譽為“義利抉擇的終極答案”。
《義利吟》
宋.邵雍
意不若義,義不若利。
利之使人,能忘生死。
利不若義,義不若意。
意之使人,能動天地。
【1】
意不若義,義不若利。
解釋:人的意愿不如道義重要,而道義又不如利益更能驅(qū)動人心。
人性逐利是本能,正如《管子》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生存需求才是行為根基。我們常被“重義輕利”的道德綁架,卻忘了孔夫子也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看似超然,實則因“田園將蕪”而歸隱。
真正的智慧是承認“利”的正當性,而非一味壓抑。就像現(xiàn)代人追求高薪工作,既是為了生存,也是對現(xiàn)實的尊重。“利”是人性的底色,“義”是后天的修飾,看清這一點,方能不被道德綁架。
【2】
利之使人,能忘生死。
解釋:利益驅(qū)動下,人可以忘卻生死,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
從商鞅變法“利誘”百姓納糧,到今天職場人“996”拼命,利益始終是最強催化劑。但《易經(jīng)》提醒我們:“利者,義之和也”,過度逐利必致短視。正如俗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若只盯著眼前利益,終會淪為工具。
真正的強者,是能用“義”駕馭“利”,讓利益成為成就自我的階梯。就像馬云創(chuàng)業(yè)初期,既追逐商業(yè)利益,也堅守“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初心。利益是發(fā)動機,但方向盤必須握在道義手中,否則終將失控。
【3】
利不若義,義不若意。
解釋:利益雖強,卻不如道義持久;道義重要,卻不如本意純粹。
“義”是社會契約,而“意”是內(nèi)心本真。莊子“曳尾涂中”拒絕楚王高官厚祿,正是守住了“意”。我們常因外界評價而違背初心,卻忘了王陽明“致良知”的教誨。
人生最高境界,是讓“利”服務于生存,“義”規(guī)范行為,而“意”指引方向。就像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看似灑脫,實則是對內(nèi)心意愿的忠誠。“利”養(yǎng)身,“義”修身,“意”才是安身立命的根基。
【4】
意之使人,能動天地。
解釋:當人順應本心意愿時,力量足以撼動天地。
從文天祥“丹心照汗青”到現(xiàn)代人追求夢想,真正的力量源于內(nèi)心認同。《中庸》講“至誠無息”,只有與本心同頻,才能迸發(fā)持久能量。就像諸葛亮“鞠躬盡瘁”,非為名利,而是“意”之所向。
違背意愿的“義”是枷鎖,順應意愿的“義”才是升華。就像喬布斯回歸蘋果時,他說:“我愿意用余生追隨內(nèi)心的熱愛?!碧斓夭徽Z,卻偏愛那些忠于本心的人。
完
圖|文:古意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