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yī)陸以湉的《冷廬醫(yī)話》中記載:安徽太平崔默庵醫(yī)術高明,療效也相當好。
有一剛結婚的年輕人,沒幾天就患痘疹,全身都腫了,頭面更懸,眼睛腫得都睜不開。請了很多醫(yī)生,都束手無策。遂請崔默庵診治。默庵診后,覺得年輕人脈象平和正常,只是稍微虛弱一點而已,一時也找不出病因;一連幾天,反復診視,毫無進展。恰這次來復診,崔默庵走了一段很長的路而覺得饑餓難忍,于是在病人床前就餐??匆姴∪擞檬株_眼睛,看崔默庵吃飯。崔問:“想吃飯嗎?”“非常想吃”年輕人說,“只是別的醫(yī)生告誡我不要吃!”崔說:“你的病癥跟吃飯不礙事!”于是令年輕人進食,年輕人飲食很正常,崔默庵越覺得這種病癥不可理解。
崔默庵在病房中沉思了好半天,看見房里嶄新的家具,忽然覺得新床、新桌漆氣熏人,猛然醒悟,說:“終于找到病因了!”立即令年輕人搬到另一間臥室,用鮮螃蟹數斤搗爛,敷在他身上,過了兩三天,年輕人的病就好了。原來年輕人對生漆過敏,其他粗心的醫(yī)生都沒診察出來。
大眾衛(wèi)生報 湖南 陳青明
相傳,在戰(zhàn)國時期,名醫(yī)扁鵲去外診病,途中遇一員外倒在大樹邊,聲稱頭痛不止,直竄頭頂,鼻子冰冷入骨,多方求醫(yī)無效。
扁鵲經過望、聞、問、切后得知員外患病在子丑之交,又見員外年事已高,血氣衰竭,又常腹瀉,傷陰損陽,陰陽失調即是病根。頭頂為陰陽交匯之處,督脈所主;眉心眉頭一線,是任脈所過,病發(fā)子丑之交,頭痛劇烈。
扁鵲認為,員外之病為“寒厥頭痛”,癥見痛時腦冷,畏寒、面容慘淡兼憂郁,色青晦,伴嘔吐清涎,四肢不溫,脈象沉弦緊,是肝經寒氣所致頭痛病。病因確定后,扁鵲便開藥方以烏梅、蜀椒、黃連、桂枝、附子、細辛、當歸、人參為伍。派人將員外送回,囑照方配藥,煎濃汁服之,一天一劑。數日之后,扁鵲重訪員外,病已痊愈,員外設宴款待,并重金酬謝,扁鵲卻悄然而去。
扁鵲巧用烏梅湯取其烏梅有酸澀作用,黃連堅強燥濕止瀉,附子、細辛、桂枝溫中散寒,人參固其肺氣,當歸和血補肝,生姜為引止嘔散寒,蜀椒驅寒理氣,全方合為一個溫中祛寒、平厥、寒去熱瀉的經典良方。數千年來,烏梅湯在治療寒厥(蛔厥)等疾病中,屢試屢效,得心應手,成為治療寒厥諸癥的法寶。
大眾衛(wèi)生報 四川 葉乃衛(wèi)
陳復正是清代著名的醫(yī)家。一天,他應邀到一孫姓人家出診,孫家有一個嬰兒,生下幾天后突發(fā)“百晬嗽”。陳復正入堂,茶畢,即診察病嬰,只見嬰兒咳嗽十分頻繁,面白汗出、滿頭青筋、囟門寬大。他診視后告訴孫家主人說:“該嬰兒為肝風有余、肺氣不足、中氣極虛。”立即開處方交給主人時并告誡:“方劑中需上等高麗人參,病嬰危重,非人參難救?!?/b>
孫家人猶豫不定,懼怕人參大補,恐有不宜。急又另請一位醫(yī)生診治,而這位醫(yī)生認為嬰兒見天不久,至柔至弱,服用人參峻補溫熱之品,萬萬不可!孫家聽信這個醫(yī)生,沒有用陳復正的處方。連續(xù)兩三個月,雖精心調養(yǎng),但病嬰仍未見好轉,反而病情加重,奄奄一息。
孫家萬般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再請陳復正診治。陳復正心胸寬大,不記前嫌,速到病家詳問治療情況。經詳察,陳復正告慰病家,該病兒仍有救治希望。急書處方:上等高麗人參一錢、桂圓肉五粒,蒸湯取服。數日竟獲大效,經過20多天的精心調治,病嬰諸癥消失,總算起死回生。
孫家對陳復正千恩萬謝,稱為救命恩人。陳復正以此病例告誡那位醫(yī)生,幼嬰兒并非絕對禁用人參,問題是用得恰如其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甘草雖和而可殺人;人參力宏,能力挽狂瀾,轉危為安。嬰兒本性嫩弱,稚陰稚陽,久病陽氣不足,助陽平陰,諸癥平息矣。
一席話使那位醫(yī)生自感羞慚,自嘆醫(yī)術貧乏不精,便跪地拜師。從此,陳復正又多了一位徒弟,經過數年點撥和指點,此醫(yī)生醫(yī)技更新,成為一代岐黃傳人。
大眾衛(wèi)生報四川 葉乃衛(wèi)
據傳宋仁宗年間,趙禎皇帝突然患急癥,只見兩腮腫脹,隱隱作痛,寒熱交替發(fā)作。急傳李御醫(yī),經切脈良久,又細察兩腮,方才奏道:“陛下所患乃腫腮(即現代病名流行性腮腺炎),因風溫毒邪自口鼻而入所致,當內服普濟消毒飲,外敷金黃如意散”。
皇上依李御醫(yī)所授方藥醫(yī)治,經數日治療,病情非但不好轉,反而嚴重了:兩腮腫痛堅硬如雞蛋大,張口困難,惡寒發(fā)熱加劇。眾御醫(yī)一時慌了手腳,緊急會診,一說:“陛下乃邪與氣血相結,當軟堅消腫”;另一說:“萬歲系溫毒內襲,需清熱解毒?!币娙室娭?,南轅北轍。趙禎大怒,下詔求天下名醫(yī),那京都古城,名醫(yī)云集,然而“伴君如伴虎”,哪有斗膽之士敢冒此殺頭風險?
數日之后,京城來了一號稱贊寧的道士,他備上赤豆70余粒,研成細末,調和溫水、雞蛋清,形成糊狀,美其名曰“萬應解凝膏”。贊寧道士來到皇宮,將藥給皇上敷貼。說也奇怪,御醫(yī)束手無策的痄腮竟被這土單方降服了。
赤豆又名赤小豆,其性味甘酸平,功能清熱利水,散血消腫,適用于水腫、腳氣浮腫、小便干利、瘡瘍腫毒,內服9—30克,外用研成細末調蛋清或蜜糖外敷均可。民間習用用于便血、痢疾以及瘡瘍腮腫。
大眾衛(wèi)生報 成都葉乃衛(wèi)
相傳,宋時徽宗皇帝的愛妃患咳嗽氣喘病,眾太醫(yī)依次診治,終不見好轉,就連著名的老御醫(yī)李防禁也束手無策,咳嗽反而加劇。
于是,徽宗下了一道圣旨:“三天之內治不好愛妃的病,所有的太醫(yī)都要關進監(jiān)牢!”
御醫(yī)李防禁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忽聞外面巷子里傳來吆喝聲:“來賣專治咳嗽的藥啊……”李太醫(yī)聽了,忙差人去把賣藥的人叫來。打開一看是一種灰綠色的藥粉,李太醫(yī)端詳了許久,不知道這是什么藥。
賣藥的人說:“這是我家的祖?zhèn)髅胤?,專治咳嗽,吃了包好,一夜就可見效!”李防禁半信半疑地買了一兩,自己先服一錢,當夜睡得很好,第二天醒來也不覺有什么不舒服。因此,便把藥放在十分精制的盒子里,送進宮去。
皇妃接連幾天吃完了這包藥粉,咳嗽病竟奇跡般地好了。于是,御醫(yī)李防禁得到了徽宗皇帝的重賞。后來李御醫(yī)遇到賣藥人,恭敬請教:“你這咳嗽藥是用什么東西配制的,這么神奇?”賣藥的人答道:“這藥叫黛蛤散,有一半是青黛粉,另一半是海蛤殼?!痹瓉?,青黛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海蛤殼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兩藥合用既治熱痰咳喘又清熱涼血?;叔人圆倬每葥p傷肺絡,兼有痰中帶血,大多為肝火灼肺,兼見暴躁易怒,脈象弦數,故用黛蛤散立馬見效。
后來,李御醫(yī)將黛蛤散編入了他主編的醫(yī)書之中,黛蛤散的名聲更大了。
大眾衛(wèi)生報 四川 葉乃衛(wèi)
北宋廣州府通判楊立之赴京述職,時值農歷六月,酷暑難當。行至福州時,忽咽部生癰,紅腫發(fā)熱,疼痛難忍,水米不進,危如累卵。尋遍當地郎中,皆束手無策。時值名醫(yī)楊吉老巡診于此,便請進館驛。楊診脈后問其仆人:“大人平素飲食有何偏好?”答曰:“老爺素喜鷓鴣佐酒,一日不可缺。其他飲食與常人無二?!睏罴项M首,已成竹在胸,對通判說:“大人可用生姜一斤,切片,徐徐咀嚼,嚼完后,再以湯藥調之。”通判聽后,狐疑頓生,暗忖:余喉痛如此,豈能再用生姜火上澆油?然病已如此,只能聽命。于是命人買來一斤生姜,切成薄片,初嚼時恐怕味辣難忍,誰知入口反覺甘甜。嚼完半斤后,方嘗到辛辣,但咽部已腫退痛消了,當晚即能進食。
翌日,楊通判親自到楊吉老住處致謝,并問生姜如何有此神效,還要服其湯藥,以善其后。楊吉老說:“大人素愛用鷓鴣佐酒,而鷓鴣喜食半夏,長此以往,半夏之毒即積聚在鷓鴣體內,大人天天食之,日久鷓鴣體內半夏之毒即移之貴體積存。目前時值盛夏,大人鞍馬勞頓,飲食不節(jié),故半夏之毒出于咽喉?!端幮再x》云,生姜可解半夏毒。現在藥鋪中制半夏,有的即以姜汁制之,以減其毒性,所以用生姜解大人之毒也就在情理之中矣!至于湯藥,已屬多余?!睏钔ㄅ懈兄x再三,說:“真乃名醫(yī)也!”
大眾衛(wèi)生報 濟南 楊吉生
石榴皮是一味常用的中藥,石榴皮又稱石榴殼、西榴皮,有澀腸止瀉的特殊功效。關于石榴皮的藥用,還有一段“思恭止瀉勝丹溪”的醫(yī)話。
據傳,元代著名醫(yī)家朱丹溪醫(yī)術高超,很多學醫(yī)者都拜在他的名下。有一年夏天,朱丹溪的書友肚腹疼痛,久瀉不止。丹溪翁診脈后給他開了一帖中藥,服藥后不見好轉。復診后又給他開了三劑,服后還是瀉泄不止。朱丹溪還沒遇到這么棘手的病例,束手無策。這位書友無奈,即到朱丹溪的學生戴思恭處求醫(yī)。戴思恭接過老師的處方仔細查看,又觀舌切脈,詳細尋問病情,然后對患者說:“先生的遣方用藥無可挑剔,晚生認為欲止瀉泄,可加上石榴皮三錢,不妨一試?!边@位書友按處方抓藥三付,服后腹瀉霍然而止,不日痊愈。一天,這位書友又去拜望朱丹溪,他面部紅潤,精神頗佳,全無病態(tài)。丹溪問服什么藥好的這么快?書友掏出處方,說:“是思恭在您的方中加一味藥。”丹溪看罷處方似有所悟道:“這味石榴皮添的好,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b>
這個故事說明石榴皮確有澀腸止瀉的不尋常功效。該藥現在也常用于治療久瀉、久痢、便血、脫肛、蟲積腹痛、滑精、崩漏、帶下等癥。
大眾衛(wèi)生報 韓津津
唐初政治家魏征十分孝順,母親患咳嗽氣喘病多年,雖已四處求醫(yī),但效果甚微,魏征心里十分不安。
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即派御醫(yī)前往診病。御醫(yī)仔細地望、聞、問、切,處方川貝、杏仁、陳皮、法夏等中藥??蛇@位老夫人卻因藥汁太苦,不肯服用。
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征叫到面前,說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去買回梨,并把梨削去皮后切成小塊送給老夫人。可老夫人卻因牙齒多已脫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這又使魏征犯了難。
魏征心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讓老夫人喝煎汁吧。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汁湯還舔著嘴唇說:“好喝!好喝!”魏征見老夫人對煎梨汁湯頗喜歡,但光喝梨汁湯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為老夫人煎煮梨汁湯時順手將按御醫(yī)處方煎的一碗藥汁倒進了梨子湯中一齊煮汁,為了避免老夫人說苦不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征也有些疲憊了,于是,小睡了一會……等他睜開眼睛揭開藥罐蓋時,誰知藥汁因熬的時間過長而成了糖塊,魏征將糖塊送到老夫人處,請母親品嘗,這糖塊酥酥的,入口即化,又香又甜,老夫人很喜歡吃。魏征見老夫人喜歡吃也心中樂了,于是他就每天給老夫人用藥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塊。誰知老夫人這樣吃了近半個月,不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氣喘的病也好了。
魏征用藥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這消息很快傳開了,醫(yī)生也用這一妙方來為病人治病療疾,收到了好的效果。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逐步衍化成了川貝雪梨膏。
大眾衛(wèi)生報 江西 劉國應
張景岳是明代著名醫(yī)學家。一天,本地一戶王姓人家剛滿一歲的兒子在外玩耍,母親隨手拿一枚釘鞋的圓鐵釘給他。小孩不知,誤塞入口中,吞到喉間出不來。其母見狀大驚,忙倒提小孩兩足,欲倒出鐵釘,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噴血,情況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連呼救命。
此時,恰好張景岳路過這里,他見狀急命其母將小兒抱正,小兒“哇”地一聲哭開了。景岳斷定鐵釘已入腸胃,小兒父母早嚇得六神無主,迭聲哀求張景岳想想辦法。
張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記得《神農本草經》上有“鐵畏樸硝”一句話,想出一個治療方案。他取來活磁石一錢、樸硝二錢,研為細末,然后用熟豬油、蜂蜜調好,讓小兒服下。不久,小兒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潤滑無棱,藥物護其表面,撥開一看,里面正好裹著誤吞下的那枚鐵釘。小兒父母感激不已,請教其中的奧秘。
張景岳解釋說,使用的芒硝、磁石、豬油、蜜糖四藥互有聯系,缺一不可。芒硝若沒有吸鐵的磁石就不能附在釘上;磁石若沒有瀉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鐵釘;鍺油與蜂蜜主要在潤滑腸道,使鐵釘易于排出——蜂蜜還是小兒喜歡的調味劑。以上四藥同功合力,裹護鐵釘從腸道中排出來。
小兒父母聽完這番話,若有所悟地說:“有道理!難怪中醫(yī)用藥講究配伍,原來各味藥在方劑中各自起著重要作用哩!”
大眾衛(wèi)生報 河南 衛(wèi)史文
張子和是金代著名攻邪派醫(yī)學家。他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病,醫(yī)技卓著,對諸般疑難雜癥也有獨特見解。
話說陳州府有一官家一小嬰兒整日入睡,呼之不醒,家人請遍城內名醫(yī)為之診治,大多立論為驚嚇所致,所處方藥均一派平肝鎮(zhèn)驚之伍;更有之用艾火灸治;有的給灌鼻之藥。種種方法均不見效。
主人怎么也想不通,孩兒降世數日,身體發(fā)育正常,又沒有患病,何有驚嚇致病之由呢?對群醫(yī)分析一直持疑慮。只得令人遠請張子和前來診治。
張子和詳查病情并聽主人陳述完病的前后,發(fā)現病嬰兩脈均平和,倘若受驚嚇所致病兒脈象定洪大而強。于是,張子和私下與乳母攀言。并問她三天前有無酒醉情況?乳母難言,追問再三才細聲答道:“夫人前幾天用好酒招待客人,醇酒味道特別香美,待客人走后,主人邀我也上席,我乘酒興,將一壺酒喝光了,主人還稱好酒量!結果我酩酊大醉,昏睡了一天一夜?!睆堊雍团陌赣新?,自言道:“原來如此”。
張子和認為老年陳酒味甘回香,多次醉后乳母乳汁中含有酒的成分,小兒稚嫩,吸吮了乳汁,自然也酒醉不醒了。確定病因后,張子和立下解酒催醒方藥,揮毫而成,生甘草、葛花、縮砂仁、貫眾等讓家人急煎成濃汁,給嬰孩少許服下。不出意料,一個時辰過去,患兒蘇醒了,且還吃了一肚飽奶。
中醫(yī)治病貴在治病求本,張子和對病因進行辨證,他明察秋毫,追根求源,得到確切病因,派兵用藥,直達病所,故收到滿意效果。
大眾衛(wèi)生報 四川 葉乃衛(wèi)
相傳,清慈禧太后生活極其奢侈,可她又偏好食油膩之物,加之本是個陰險毒辣、愛動肝火之人,光緒6年的一天,這位“老佛爺”終于病倒在床上,整天郁悶不樂、食少不飲、惡心嘔吐、大便稀溏。
這可急壞了太醫(yī)院的御醫(yī)們,眾多的御醫(yī)們在太后的病榻前,經過反復會診,一致認為慈禧太后的病是因為肝火不舒、脾胃虛弱所致,時有聰明太醫(yī)李德立在諸多太醫(yī)們的推薦下,提筆擬方。他將茯苓、蓮子、山藥、芡實、扁豆、薏苡仁、藕粉等8種食藥兼?zhèn)涞氖称费心コ杉毞?,加白?克和面粉酌量蒸制成糕,命名為“八珍糕”。慈禧吃后感覺口感很好,幾天后竟食欲大振,大便也開始正常起來,諸太醫(yī)們無不欣慰,自此以后,慈禧太后不管有病無病總叫手下人備好八珍糕,以便她隨時服用,可謂“糕不離口”。
其實,八珍糕并不是什么新鮮食物,早在明代,著名外科醫(yī)學家陸實功,在他著的《外科正宗》一書中,就載有此方。為慈禧太后治病的八珍糕,只不過是太醫(yī)李德立在此方的基礎上用量略有加減,加工成食品而已。此糕香甜可口,極少藥味,更可貴的是它“饑時可以食用,病時可以治病”。此方的茯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功效,它與養(yǎng)心益腎、神脾止瀉的芡實,健脾益肺腎、補虛勞的山藥,清熱生津、涼血散瘀的藕粉等中藥配伍,確實是治療心脾不足的理想之物,清代傳統(tǒng)食品茯苓餅與此亦有同功之妙。
大眾衛(wèi)生報 吉林 楊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