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121-130:
英租界
的
諸大建
在老城廂的四個象限中,第一象限是東北角包括縣署縣學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蘇州河以南的租界四象限中,東北角黃浦江與蘇州河交界處的第一象限是上海租界的發(fā)源地。這里原來是上海老城廂北部的農(nóng)村地區(qū),雜草叢生、墳塋散布,從租界開始一點一點轉(zhuǎn)變成了上海城市的核心空間。
上海英租界地圖
英國人選擇這里做租界絕對是選擇了風水寶地,這里北有蘇州河,東有黃浦江,南有洋涇浜。小刀會起義后英國在西面挖了泥城浜做護城河,這樣英租界就成了一個四面環(huán)水的方形城區(qū)。我想當年夏原吉和葉宗行搞了江浦合流,為什么最好的地方卻被英國人占去了。想到1292年上海建城在先,1403年江浦合流在后,也許可以做出解釋。
1889年的外灘,在昔日的纖道之處,辟成寬闊的“黃浦灘路”
1912年的外灘
1924年,外灘舉行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儀式,在黃浦江畔建立了一個紀念碑,二戰(zhàn)時被日本人破壞
至1930年代,外灘歐式建筑林立,已具世界大都會氣派。亞細亞火油公司、上海總會、匯豐銀行、海關(guān)大樓、沙遜大廈、怡和洋行等豪華建筑,使上海躋身于芝加哥、紐約大城市之列,成為世界第三大高層建筑市場
1930年代,從浦東北望外灘建筑群
租界城市給上海人帶來的視覺沖擊是方方正正的棋盤格式空間形態(tài)。老城廂的馬路是曲折狹小、不能開車的小街小巷;英租界的馬路是筆筆直直、可以開車的現(xiàn)代道路。除了整體格局是棋盤狀,南北向的河南中路直接就叫棋盤街,河南中路兩邊的福州路分別叫做東棋盤街和西棋盤街。
行駛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外灘的黃包車
那時的租界區(qū)停滿了小汽車,找個車位也挺難
城市肌理不同,馬路的取名也不同。老城廂的馬路取名許多來自與十六鋪和董家渡碼頭相伴隨的作坊手工業(yè),例如篾竹弄、硝皮弄、糖坊弄等等。英租界的馬路則有完全新派的叫法。南北向的道路用城市名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等,東西向的道路用省份名如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等。
1934年:南京路上同時出現(xiàn)有軌電車和從英國引進的double-decker
1936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壯觀的上海鳥瞰。從此,亞洲第一大城的再度崛起要很久以后了……
老上海開始用編碼稱呼英租界的新馬路,例如從北往南,南京路是大馬路,九江路是二馬路,漢口路是三馬路,福州路是四馬路,廣東路是五馬路,北海路是六馬路,后來洋涇浜填浜筑路成為愛多亞路,人們順著就叫七馬路。小時候老外婆帶著我去福州路會畫畫的叔公家去玩,常常說我們今天去四馬路公公家。
有人說是英國駐滬首任領(lǐng)事巴富爾,一開始就構(gòu)想了棋盤格式的空間發(fā)展。其實1846年租界開始建設(shè),巴富爾已經(jīng)回國。那時候英租界成立了道路碼頭委員會,操盤者當然按照英美城市通常的空間形態(tài)概念,而不是按照中國人的水系城市傳統(tǒng),把東西向和南北向的馬路組合成為棋盤式格局。后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城市拓展和道路建設(shè)基本上都是采用了棋盤格式的形態(tài)。
巴富爾
巴富爾(George Balfour,1809-1894),第一任英國駐上海領(lǐng)事,在上海開辟租界。原為馬德拉斯炮兵部隊上尉。1843年受命擔任首任英國駐滬領(lǐng)事。11月8日抵達上海,先在縣城內(nèi)租屋辦公。11月17日宣布上海開埠,經(jīng)過同上海道臺宮慕久多次談判,劃定了英租界的最初界址。1845年11月中英訂立上海租地章程。1846年9月巴富爾回國。
改革開放后我第一次出國訪學,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待了一年,看到墨爾本這個英式城市中心那些特別方正的棋盤路,對上海英租界為什么有棋盤式的空間形態(tài)就有了某種基于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后來去過紐約許多次,看到紐約城市馬路大多數(shù)用的是編號,也就理解了上海英租界為什么會有幾馬路的說法。
紐約市百老匯大道
我從小就習慣對上海市中心的馬路按照空間方向進行判斷。南北方向的道路,通常以洋涇浜和蘇州河為界,例如蘇州河到洋涇浜之間的是河南中路,洋涇浜以南的是河南南路,蘇州河以北的是河南北路。東西方向的道路,通常以西藏路為界,例如其東的南京路叫南京東路,以西的南京路叫南京西路
棋盤格式馬路的好處是找地方容易。去過紐約的人都知道,找地方就是看坐標,只要確定要去的地方在第幾街,是東還是西,馬上就可以找到。小時候住在大南門,到市中心逛馬路或者買東西,到南京東路的新華書店,我會走河南路;到南京西路的大光明電影院或者上海雜技場,我會走西藏路。
南京東路新華書店舊影
1964年上海雜技場
1979年的樣貌
1986年拍攝的老電影《公寓》里的外景地就是南京路上的雜技場
上世紀80年代上海雜技場
上海租界引入的棋盤式空間格局后來被國內(nèi)許多地方仿效。一個有趣的事例是民國初期江蘇大豐的農(nóng)田水利棋盤格式規(guī)劃。當時馮國璋、張謇、汪大燮等人在江蘇沿海倡導搞自發(fā)墾荒運動,1918年大豐鹽墾公司在南黃海之濱進行的農(nóng)田水利建設(shè),中規(guī)中矩地參照了上海英租界七橫三縱的棋盤式格局甚至細節(jié)。
文章來源:“諸大建學術(shù)筆記”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