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朱元璋把他們分布在大明王朝的東南西北,封為藩王。朱元璋的本意是讓自己的兒子們?yōu)榇竺魍醭咽剡吔蠹引R心協(xié)力來維護大明王朝,畢竟,大明朝是朱家的,自己人為自家看家護院總不會造反吧。
可惜呀,朱元璋的一手好牌,遞到建文帝的手里的時候,被建文帝給打的稀巴爛。
原本,各個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里老老實實的,該工作的工作,該享樂的享樂。沒有一個人是有造反的想法的,可是,偏偏建文帝看這些人不順眼,總是擔心這些叔叔們要造反。
這也難怪,建文帝這個官三代,是靠著爺爺朱元璋的庇佑,坐享其成的當了皇帝,他的那些個叔叔們,那可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過來的,有好幾叔叔們都是軍功無數(shù),擁兵割據一方。雖然暫時沒有造反的意思,但是總歸是建文帝的眼中刺、肉中釘。
于是建文帝決定“削藩”。本來,按照齊泰的建議,應該先對實力最強的老四朱棣動手,擒賊先擒王嘛,在眾藩王中朱棣的實力是最強的。沒想到,方孝孺卻建議建文帝先從實力最弱的開始。
建文帝采納了方孝孺的意見。老五、老七、老十二、老十三、老十八,先后被建文帝給撤去藩王的封號,貶為庶人。其中老十二直接嚇的自殺了。
眼看著一個個藩王被貶為庶人,朱棣知道,下一個就是自己了,縮頭也是一刀,伸頭也是一刀,不如反了。于是,在1399年,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正式開始造反。
那么,此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都是什么態(tài)度呢?其實,大部分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個別參與的也是被迫參與。所以說,這場戰(zhàn)爭,基本上就是朱棣和建文帝之間的拼刺刀。
好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朱元璋的其他25個兒子,對于這場造反的態(tài)度。
這25個人基本上可以分為早死派,被廢派,太小派,觀戰(zhàn)派,被迫參戰(zhàn)派。
早死派
在朱棣起兵造反之前,朱元璋有8個兒子已經死了,提前領了盒飯。所以沒有他們8個人什么事兒。
這8個人分別是老大朱標,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八朱梓、老九朱杞、老十朱檀、老十二朱柏,老二十六朱楠。
老大朱標是太子,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也正是因為他的早死,才給了朱棣造反的機會,如果他不是早死,朱棣一輩子也就是燕王。
老二、老三都是在40歲的時候死的,那時候還是天下太平,他們的兒子繼承了藩王。
老八是因為牽連到胡惟庸案中,嚇的拉著全家,集體去了西方極樂世界。
老九、老二十六是夭折,出生沒多久就死了,倆人就屬于到老朱家客串一下,湊人數(shù)的。
老十是醉心于煉丹,吃丹藥吃死的。老十二是因為聽說侄子要削藩,嚇的自殺了。
不管怎么說,這8個人是與大戲無緣,他們有生之年都沒有看到這場叔侄大戰(zhàn)。
被廢派
前面我們說過,建文帝提前動手削了幾個藩王,其中有4個倒霉蛋,在朱棣起兵的時候已經是普通老百姓了,但是建文帝還是沒有放過他們,又把他們抓回了南京。
建文帝心里害怕呀,這4個被廢的叔叔,雖然現(xiàn)在是老百姓了,但是聯(lián)合起來能量也是很大的,廢了他們,心里肯定不爽,早晚會投靠朱棣,所以建文帝再次提前動手,把他們抓到了南京。
這4個人分別是老五,老七,老十三、老十八。其中老五和朱棣是一個媽生的,當時被流放到了云南。朱棣當上皇帝后,對他非常不錯,封了王,給了封地。
這4個人當時被建文帝關在南京動彈不得,但是毫無疑問,他們的心都是向著朱棣的。本來自己當藩王當?shù)暮煤玫?,結果人在家中坐,侄子天上來,把他們一擼到底成了老百姓,他們當然是希望朱棣能夠造反成功,好為自己報仇。
太小派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年齡跨度是很大的,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有6個兒子還未成年,比他們的侄子建文帝還小幾歲。雖然封了王,但是沒有封地,還在南京的皇宮里住著呢。
這6個人是老二十、老二十一、老二十二、老二十三、老二十四、老二十五。
這6個人從輩分上講是朱棣的兄弟,建文帝的叔叔,但是從年齡上講就是6個小屁孩,對于外面發(fā)生的事情,他們一概不知。
觀戰(zhàn)派
有4個藩王,誰也不幫,我就在自己的封地上該干嘛干嘛,反正朱元璋兒子的身份在這里,你們誰當皇帝都得給我一個封地。
這4個藩王分別是老六、老十一、老十四、老十六。
老六的封地在武昌。朱棣造反的時候,他沒有發(fā)出去一兵一卒。但是朱棣當上皇帝后,還是很信任他的,封他為宗人府的宗正,負責管理整個皇家家族事務。
老十一的封地在成都。他和建文帝的關系比較好,所以建文帝沒有動他。但是朱棣造反的時候,他也沒有發(fā)兵,而是在一心一意的建設大西南。
老十四的封地在蘭州。他只比建文帝大一歲,還比較年輕,對于這么重大的家庭和國家變故還看不清楚,不知道該跟誰,所以一直在觀望。
老十六的封地在寧夏。遠離南京政治中心,所以他對于南京那邊的事情也不關心,躲在封地享清福。
被迫參戰(zhàn)派
好了,說到這里,以上22個朱棣的兄弟,和這場戰(zhàn)爭是沒有一點兒關系。勉強參與的只有3個人,老十五、老十七、老十九。這3個人,還都是被迫參與的。
老十五的封地在秦皇島,離朱棣比較近,建文帝擔心他會和朱棣勾結在一起,所以,就把老十五給召回了南京。老十五從海路回到南京,被建文帝又封到了荊州。整個靖難期間,他沒有直接和朱棣打仗,但是事實上,他算是支持了建文帝。
所以,在朱棣當上皇帝后,很不喜歡老十五,埋怨他當時沒有支持自己,所以沒有給他什么好待遇。
老十九比較奇葩,他也被建文帝召回了南京,負責把守城門,但是在戰(zhàn)爭后期,居然帶著手下集體投誠了,給朱棣打開大門。但是這小子也沒有什么好下場,15年后密謀造反被人告發(fā),朱棣把他削爵為民,終身監(jiān)禁了。
老十七就是大名鼎鼎的寧王。論軍事實力,在眾多兄弟中他僅次于朱棣,不僅因為他作戰(zhàn)勇猛,還因為他有一支特種兵,朵顏三衛(wèi),全部是蒙古騎兵,戰(zhàn)斗力五顆星。
原本,老十七是想先觀望一會兒的,沒想到朱棣直接打到他的家門口,還承諾將來奪得天下后平分天下。所以,老十七是在朱棣的脅迫下,加入朱棣的戰(zhàn)隊,成為唯一支持朱棣的一個兄弟。
所以說,雖然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朱棣造反這件事,從一開始就是他和建文帝兩個人之間的戰(zhàn)斗,也許是朱棣早就號準了他這些兄弟們的脈,知道他們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唯一實力較強的寧王,已經被自己捆綁到戰(zhàn)車上了。
這一場真刀真槍的戰(zhàn)斗,朱棣儼然已經胸有成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