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元正紀大論》中,用強有力的六個“凡是”司天的氣,五運之化,是從五運的氣,或逆五運的氣;
(內(nèi)經(jīng)書中原文說,“夫五運之化,或從五氣,或逆天氣”,中的“或逆天氣”,注解新校正人改的不對,應(yīng)該是“或逆五運的氣”。而后接下句。因為五運六氣的運行,只有兩種方式的運行?;蝽樦鴥?nèi)圈五運,五季,五臟的道路升降出入,叫下臨、上承?;蝽樦馊μ斓牧鶜獾牡缆飞党鋈?,叫上乘、下加。故不能改成“逆天氣”。若果改成“或逆天氣”,就與下文五運六氣行在外圈天的六氣的方式就混淆了)
或從天氣逆地氣,或從地氣逆天氣之后。黃帝說,這些事,在五運六氣運行的時候,都不合乎五運六氣運轉(zhuǎn)中說的“數(shù)”的問題。岐伯說“氣用有多少,化治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這里說的“氣用的多少”;“化氣的盛衰”;“盛衰的多少”,“同其化”。這四句話的天道,構(gòu)成了五運六氣運轉(zhuǎn)的全部過程。天干代表著數(shù),數(shù)表示著天干代表著氣得多少。如果說《黃帝內(nèi)經(jīng)》這本書是專門給伏羲、神農(nóng)、黃帝一類的人用來作治理國家讀的書,而又不想讓平民百姓看懂這些天道,從而把它寫的如此的玄妙和隱晦。岐伯在《三部九候》中說,必須由我自己“指而導(dǎo)之,乃以為真”,這都是站在五運六氣運轉(zhuǎn)的角度,用醫(yī)理的方法,告訴如何診脈才是符合五運六氣運轉(zhuǎn),才是真正正確的診脈方法。凡是、不是站在五運六氣運轉(zhuǎn)的天道講述脈理的方法,書中說都是“授師不卒,妄做雜術(shù),妄言為道,更名自功”。那么在今天看來,百分之百的文人墨客真的是,全都敗在了這些巧妙的說法之間,使后人無法步入五運六氣宮、府的殿堂。統(tǒng)統(tǒng)都被岐伯說中了。當今的人們到處都在寫《黃帝內(nèi)經(jīng)》白話翻譯,解釋,辦班,總是不服氣,都以為十年寒窗苦,自己弄懂了《黃帝內(nèi)經(jīng)》,在我看來真是妄言為道,都在更名自功。
比如黃帝說: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岐伯做了答復(fù)后,帝說:善。馬上又問,請言其應(yīng)。岐伯說出了,“物生其應(yīng)也,氣脈其應(yīng)也”。這里說的萬物的生榮都有一個正常的時間,人身中脈象到來的時間也有一個正常的時間,寸脈或尺脈隨著時令的到來氣有余歲氣早,脈象來得也早,歲氣不及,脈象來得也晚。都是以時令到達的時日為準,依期而至。這些沒有人能夠辦到,連寸脈是司天的氣,尺脈是在泉的氣,都不知到。
又如:岐伯說:“春氣西行”,“夏氣北行” 讀者不知道這是在說,以司天的氣為準,在告知這是氣太過了?!扒餁鈻|行”,“冬氣南行”讀者也不知道這是在說,以在泉的氣為準,在告知這是氣太過了。
“春氣始于下,冬氣始于標” 讀者也不知道這是在說,以司天的氣為準,氣來得晚了,為不及的氣?!扒餁馐加谏希臍馐加谥小?/span>也不知道這是在說,以在泉的氣為準,氣來得晚了,為不及的氣。
“春氣始于左,秋氣氣始于右” 也不知道這是在說,以在泉冬運的氣為準,在告知這都是當其位的氣?!跋臍馐加谇?,冬氣始于后”不知道這是在說,以在泉春運的氣為準,在告知這都是當其位的氣。
天地的陰陽都是通過看著五運六氣的運轉(zhuǎn)圖的盤,才都能看見氣。在應(yīng)天的脈象中,人的脈象應(yīng)于不應(yīng),也都是通過五運六氣的運轉(zhuǎn)盤,才能依次演法推求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