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半手工壺就是我們行業(yè)通常說的模具壺,模具壺的壺身是要靠模具成型的,看起來非常漂亮,幾乎完美無缺,壺身里面也是相當?shù)母蓛簦淮嬖谌魏谓涌?,而且這樣的壺因為可以制作相當?shù)臄?shù)量所以普遍存在,其實用紫砂壺來說,全手工壺與半手工壺它的區(qū)別只是數(shù)量的多少、制作的時間和難度,半手工比全手工節(jié)約25%的制作時間,要做好一把半手工壺也絕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有的半手工壺也要5-7天時間甚至更久。
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應該如何看待呢?有些人的看法是:茶壺不是這么做的,關鍵是最后的結果。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作的壺要作出感覺來。這才重要。
現(xiàn)在的通行做法是,手工拍打身筒,模子準形。這類做法也就是現(xiàn)在意義上的手工制作。你現(xiàn)在讓大多數(shù)藝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會做,問題是假如真的這樣做了??峙麓蠹矣謺氯虏鑹卦趺醋龅竭@個樣子了。
有一個高級工藝師講了句笑話,說如今市場對壺的工藝要求實在有些“無理“。顧景舟大師倘若再活過來做壺,可能壺都賣不掉。為什么?因為現(xiàn)在市場對手工藝品的要求太高,簡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機械的精度,口蓋最好是靜配合!對壺嘴、壺把的要求也是極致化,毫厘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點雜點,這可能嗎?這些話,說的雖有點過,但目前市場對紫砂的期望存在“誘導誤區(qū)”。當然這責任,不應該由玩家來負。主要的根源還是在紫砂的業(yè)界。紫砂理論上的探討滯后,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對紫砂審美的觀念扭曲了。我們喜歡顧景舟,不是就是因為顧先生展示的這種藝術感覺嗎?
以前藝人做壺,每一把壺,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復制而形成自然的熟練。這一點當今藝人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一些老藝人不會用模尺,但手工制作的傳統(tǒng)類型的茶壺可以比模尺擋出的更快。但他們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藝人做的如此精細,因為他們時代尚沒有“線切割”工具?,F(xiàn)在好多壺友,玩壺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還是這句話“茶壺如何做,不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覺”。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產生共鳴,玩友讀懂作者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那么用何種方法制作還重要嗎?
一個作者運用哪種方法做壺,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壺必須用模尺,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則完全不需要。模尺也只是制壺過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半手工的說法我認為有些“牽強”,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兩爿合攏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實合爿的方式歷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創(chuàng)舉。曼生壺中的合歡壺,大彬虛扁都是上下合爿的。不過那時模尺叫“盔頭”,拱形內模稱“虛陀”。盔頭大多用泥坯燒制的,而如今卻是石膏做的。
再就是泥料,我記得網站以前也討論過,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點雜點,有些人認為不可以,有的則認為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無法避免。我是贊同后者的觀點。玩過老茶壺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雜點”,認為這是紫砂礦料的一部分“內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觀點卻持相反的;認為既然有“完美無缺”就得無限趨近“完美”!這也有道理的,關鍵是我們接受的“度”。但是,我們要的不是那種機械的均勻,我們要的泥料;顆粒,質感都可以充分展示紫砂的特性,要這些特性就不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因此也就只能“顧此失彼”。
壺友還有擔心,模尺會象印刷品一樣復制。其實這不用耽心。模尺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個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個身筒。而是作品各個局部與整體的銜接過渡,我們講”切“就是局部和整體的”切“。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審美情趣!
看全手工的簡單方法
1、看壺內壁上有無作者章款(半手工沒有)
2、摸摸壺口內壁有無明顯泥接頭,多半在壺把方向內壁中(半手工沒有)
3、看壺蓋子內有無比頭發(fā)絲還要細的多個圓圈圈或有明顯的銜接處(半手工蓋子內非常光滑沒有痕跡)
希望看過此文的壺友能有所感受。
〖轉自魏銘辰新浪博客〗
全手工紫砂壺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