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家長經常把孩子關在家里,怕孩子與“不好”的人交往了,會染上不良習慣。
但這種回避態(tài)度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孩子對外界的人與事缺乏判斷能力。這樣的孩子一旦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將會遇到很多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從而產生很強烈的無助感,最終導致缺乏信心而無法面對現(xiàn)實。
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是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為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就進入了一個最小的社會單位——,在這里他需要學會如何與女性(母親)打交道,如何與男性(父親)打交道、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處理人際之間的各種關系等。
因此,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
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呢?請跟隨我們本期特別策劃的講述,走進孩子真實的社交世界,讓我們一起努力,從現(xiàn)在開始,把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社交小天才。
調查篇
兒童人際關系現(xiàn)狀調查分析
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孩子重視社會交往,學會文明交往,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自尊自重,不卑不亢,善于理解、尊重和幫助他人,并以真誠、謙和的態(tài)度來發(fā)展和保持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這其實也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高低的表現(xiàn)。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兒童人際關系的培養(yǎng)效果并不如意。
權威機構曾對5—12歲的孩子的父母進行了一次主題為“兒童人際關系現(xiàn)狀”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平時能主動使用語言與人交往的孩子所占比例值為25%。這表明,有3/4的孩子在平時的生化中不愿與他人主動攀談、交流。同時也說明“兒童人際交往能力”并不樂觀。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由于交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關系,它主要表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關系的深度、親密性、融洽性和協(xié)調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由此可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優(yōu)良環(huán)境。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科技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便顯得更加重要。如何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家長所不能忽視的。
孩子與父母的關系
經調查,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有38%的孩子會主動與父母交流情感,談論自己高興或者不高興的事,并且這一數(shù)據(jù)隨著被調查人年齡的增大而呈遞減趨勢。其原因如下:
1.
2.
3.
4.
大部分孩子在6歲前受父母控制,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代勞完成,因此在6—12歲父母要學會在一定距離里監(jiān)督和引導孩子的行為。加強孩子自我監(jiān)督行為并教給孩子何時尋求指導,這樣不僅可以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也會使孩子在面對事情時顧慮周全,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堅實基礎。
孩子與同齡人的關系
由于現(xiàn)在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是獨生子女,所以與孩子交往的同齡人大多是孩子的同學、鄰居及親戚朋友的兒子,調查表明,家長贊同孩子經常與鄰居幼兒交往所占的比例為37%,大部分家長會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同意孩子與鄰居幼兒交往。這一數(shù)據(jù)表明,在為孩子選擇朋友方面,家長考慮相對周全、謹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仍是大部分家長所認同的普遍“真理”。很多小朋友在這一時期對待自己的異性和同性朋友有很大的差別,年紀越小與異性關系越差,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異性的關系越來越好;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與同性的關系會有所惡化,12歲才開始好轉。
這是因為,在生理上,這一時期兒童正處于“異性疏遠期”的過渡時期,于是,男女彼此疏遠學習,保持界限,更有甚者,會不由自主地疏遠異性長輩。而與同性同學的關系則是因為彼此學業(yè)、興趣、愛好、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他們交往關系變差。
針對這一情況,家長也要適時引導和教育,使他們明白男女生之間交往應該互尊互愛,取長補短,互相幫助。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與他人的溝通能力,也可以擴大孩子的交際范圍。
同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朋友之間的親密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有利于彼此的健康成長,有利于社會的集體事業(yè)。違背了這個原則的“親密”、“互助”就是哥們義氣、姐們和氣。
在我們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家庭和睦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只有1/5的家長會意識地引導孩子。教育是無處不在的,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在以后都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長若是想教好孩子,也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原因篇
孩子社交困惑根源在家長
并非所有兒童在踏入入學齡期便具有同樣的社交能力,早起的家庭經驗有助于兒童發(fā)展社交,但現(xiàn)代的核心家庭,家中的同伴相處近乎沒有,孩子成為萬千寵愛,慣于受照顧和被遷就,所以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和管教方法就直接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的發(fā)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煽吹竭@些情況: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潑好動、聰明伶俐,而一旦來到新的環(huán)境接觸陌生人時,就會變得膽怯靦腆、呆板苯拙;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獨自游戲,自言自語,顯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則恰恰相反,與人交往處處占強,橫行霸道,顯得盛氣凌人;還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時,即使大人強迫其對人要有禮貌,他也緘口不語,設法躲避。這些情況的發(fā)生與家庭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父母意識”的潛移默化
有些家長本身修養(yǎng)不高,在與人交往中就存在著不良的習慣,對人不禮貌、語言粗魯、態(tài)度冷漠等;有的篤信“老實人不吃虧”的交往信條,教育孩子“誰碰你一下,你就還他一拳”。如:“有個男孩與同伴在玩耍中發(fā)生矛盾,雙方均有點傷痕,這個男孩家長知道此事后,不問青紅皂白,當眾動手打了對方一記耳光,并罵自己的孩子無用。這些言行無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這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在最新研究中所指出的,童年時期記錄在大腦中的是”父母意識“。
二、家長的溺愛和過分保護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對“小皇帝”、“小祖宗”往往采取過分照料,過分疼愛,過分保護的方式。有的家長出于怕發(fā)生危險的心理,總喜歡把孩子關在家里,不讓他們奔跑、爬高,過多地限制孩子與外界交往;有的家長因自己的孩子體質差,經常生病,對孩子更是加倍保護、照顧,恨不得把孩子放在“溫室”里,處處不放心,剝奪了他們與人交往的機會,使孩子依賴、膽小,對新環(huán)境難以適應,與人交往則顯得十分笨拙;還有的家長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有好吃的讓他吃,好玩的讓他玩?zhèn)€夠,逐漸使孩子養(yǎng)成唯我獨尊、不尊重別人、不幫助別人,在與人交往時出現(xiàn)自私任性、霸道的性格特征。這樣的孩子必然失去朋友,久而久之,便養(yǎng)成古怪孤僻的性格。
三、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
目前,我國居民住房多為單位結構,這本身就減少了孩子間交往的機會。再加上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緊張,鄰里間互不往來,這必然影響孩子。孩子間即使偶有交往,也被某些家長的癖好所影響。如:有的家長特講干凈,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清理得整齊有序。當孩子朋友來玩時,由于孩子天性好動,難免弄亂弄臟。然而,家長不懂得兒童渴求朋友,當面指責孩子的朋友這也弄臟了,那也弄壞了,或者限制孩子們在家的某些活動。這樣,既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影響了孩子與朋友間的友誼,結果是朋友再也不愿來玩了。因為,你的家不能成為孩子們無拘無束,愉快玩耍的地方。
現(xiàn)象篇
孩子也有社交困惑
也許很多家長都沒注意到,小孩子也有他們的社交困惑。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他們不但有困惑,而且還挺影響情緒呢。
困惑1:好朋友也會背叛嗎
今年6歲的琳琳在幼兒園里有一個一直非常要好的朋友小佳,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誰帶了什么好吃的也一起分享,琳琳不小心摔了,小佳還幫琳琳揉腿呢。最近,琳琳午睡醒來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最喜歡的Hello
困惑二:被大家“孤立”了
林小姐來信訴說自己的煩惱:“我兒子今年8歲,平時很活潑,無論在家里和學校都跟小朋友很玩得來,可是前幾天我到學校接他時,看見他自己一個人在操場邊發(fā)呆,孤零零地看著其他小朋友,沒跟他們一起玩。我覺得好奇怪,就問他,結果兒子說某某叫別的小朋友不要跟他玩。唉,這么小的孩子就會這一套了?”
困惑三:太成熟與同學不入流
上小學三年級的小王自認為是一個開朗的人,喜歡戶外活動,喜歡旅游,他很希望能夠和同學們友好相處。然而在上學期間他和同學們相處得卻并不好,跟同年級的人根本“玩不起”,總感覺別人在排斥自己,甚至有同學公開說不喜歡和他來往,于是平時他只是獨來獨往,上體育課的時候則跑得遠遠的,自己練自己的。
是什么原因讓小王想交往而交往不成?在與小王的對話中,記者了解到不是因為小王在人際交往上如何“笨拙”,而是因為他“太成熟”的緣故。
小王說自己喜歡成年人的東西,喜歡政治新聞、時事評論,甚至已經萌發(fā)了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的想法。而太早進入成人世界的他經常覺得同學們很“幼稚”;他認為同學們跟自己談不到一塊,缺乏共同語言,而他跟幾個高年級的“師兄”就“玩”得很好。
困惑4:不擅交際怎么辦
我們經常碰到的情況是,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害羞”而困惑,有的小朋友“上廁所都不敢和老師說,平時也是自己一個人躲在一邊玩,別的小朋友找他玩也不搭理”。有的小朋友“很怕生,一有叔叔阿姨逗他,他就哭個不?!?。有的小朋友明明“很開朗”,卻“常常一個人,沒人找他玩”。孩子的種種問題,讓家長們很擔心。
策略篇
父母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技巧
社交,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而社交能力必須從小培養(yǎng),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父母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技巧呢?
1.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安排時間,與孩子相處,一起玩角色游戲。常讓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配合孩子演戲,讓孩子體驗不同的角色的所思所想,從而能更好地讓孩子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中取得主動的地位。
孩子要有好的社交技巧及受伙伴歡迎,開朗的個性和對多種事物的熱情也很重要。人們往往會因為會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成為好朋友,所以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玩情景劇的游戲。
2.
為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興趣,父母還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玩”藝術,一家人一起玩拼圖、畫畫;和孩子一起聽音樂,一起唱歌;和孩子一起讀書,向孩子問問題,讓孩子改編故事;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從中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看什么,他們的感受如何,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所在;和孩子一起對影片的內容——無論故事情節(jié)還是人物性格——進行評論。
當孩子的有需求或遇到問題時,盡量幫助孩子,把這作為教孩子養(yǎng)成耐心習慣,學會社交技巧和創(chuàng)意的好機會。
3.
父母常帶孩子去戶外活動,和孩子以前玩紙牌、下國際象棋。在此過程中,幫戰(zhàn)孩子學會和其他人輪流作主,學會贏、學會輸。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逐漸明白輸贏的概念,知道如何去處理勝負所帶來的情緒以及幫助別人處理這些情緒。
4.
經常和孩子一起相處、一起交流、一起玩,跟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讓孩子知道自己被愛、被認可,這是孩子與同伴、朋友交往時自信心的來源。父母的愛是孩子向外發(fā)展、探索外部復雜的人際關系時的指路明燈。與此同時,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游戲,還是操勞的父母們自身減壓的好方式。
五、耐心引導孩子的交往
多關心孩子與什么人交往,幫助孩子去分析自己的性格、愛好等,不要干涉孩子交朋友。當孩子在交友過程中出現(xiàn)異常時,家長需要耐心引導,千萬不可簡單制止,引起孩子的反感。
六、
可以適當?shù)匮埡⒆拥呐笥岩黄饋砑依镒隹?,觀察孩子與小朋友之間的相處,在合適的時候引導孩子正確地與人相處,學會包容、合作、關心和體諒,這對孩子未來的社交很有好處。
通過游戲幫助孩子學社交
早教專家指出,為了幫助孩子結交玩伴,鼓勵他們交往,父母可以經常請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讓他們一起玩游戲、聽故事、唱歌、跳舞、畫畫,逐步培養(yǎng)寶寶與同伴交往的習慣。即使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鬧糾紛,家長也不要強行把孩子拽回家,更不要罵孩子“草包”、“笨蛋”。最好的方法是從中調停,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矛盾,友好相處。
家長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游戲幫助孩子接近同伴:
1.
如果一個孩子緊緊地抱著孩子的皮球,不肯放手,怎么同別的孩子一起玩呢?必須引導孩子將球拋給另一個小朋友,再讓對方扔回來,一來一往就進入共娛情境,也自然產生社會交往。
2.
游戲需要情節(jié),也需要角色。孩子正是通過扮演的角色,模擬成人的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情景。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社會生活情節(jié)。比如,坐在一把小椅子上當司機,為同伴開車;拿一個玩具聽診器當醫(yī)生,為同伴看病。
3.
1歲的孩子和同伴接近,常常把和對方的身體接觸都看成是友好的表示,他們還分不清友好的和攻擊性的動作之間的區(qū)別,家長要通過成人的示范動作,幫助孩子發(fā)展友好行為,克服攻擊性動作。
4.
當孩子不去參與同伴游戲時,家長可以給予引導。但當孩子已經參與到同伴游戲中去后,家長應盡量讓孩子獨立完成同伴游戲與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