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西游記》中記載唐僧受觀音點化,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到達雷音寺取得《大乘真經(jīng)》,回到大唐傳播佛法。對于九九八十一難,很多人對唐僧第一難充滿困惑。
西游記中唐僧第一難是什么
《西游記》中記載唐僧受觀音點化,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到達雷音寺取得《大乘真經(jīng)》,回到大唐傳播佛法。對于九九八十一難,很多人對唐僧第一難充滿困惑。多數(shù)人都是認為雙叉嶺遇三精是第一難。
86版西游記劇照
當時唐僧帶著唐太宗所贈的兩個侍衛(wèi),一匹白馬行至雙叉嶺,卻誤入虎精洞穴??蓱z兩個侍衛(wèi),在精怪面前毫無抵抗之力。最后被三個精怪合吃掉了。唐僧因為有太白金星的幫助,暫時脫險,那料未走遠,兩只老虎便咆哮而來,唐僧手無縛雞之力,不知如何是好之時,一個獵戶趕來解救了唐僧。這便是雙叉嶺遇三精的故事,許多人認為唐僧第一難就是這個。但其實并不是如此。
書中有言“金蟬遭貶第一難”,所以金蟬遭貶才是唐僧第一難。
金蟬是佛祖的二弟子,在書中所屬,佛祖講經(jīng)之時,金蟬子未有認真聽講。如來因他不聽佛經(jīng),認為他辱佛經(jīng),將他貶為凡人。
金蟬子落入凡塵,轉(zhuǎn)世后,十世皆為善人,皆與佛法有緣,在第十世時,轉(zhuǎn)世為唐僧。尚未出生連受幾劫,后來還是機緣巧合轉(zhuǎn)入佛門。因小時候的耳語目染,長大后唐僧也成為一代高僧。佛法造詣極高,佛祖認為時機已到,命觀世音前去點化他,讓他前來西天取經(jīng)。所以向上追溯唐僧真正的第一難是金蟬遭貶,不是雙叉嶺遇三精。
西游記唐僧性格分析
唐僧本是金蟬子的轉(zhuǎn)世,金蟬子是佛祖的二弟子,因為不聽佛祖講經(jīng),被貶下凡塵。唐僧就是他的第十世轉(zhuǎn)世,因為唐僧畢竟是人類,所以唐僧性格帶有一些人的迂腐。
唐僧劇照
唐僧出生沒多久就在機緣巧合下到達金山寺修行。在金山寺里自小聽從大師佛經(jīng)教育,耳語目染,佛法造詣極高,誦讀佛家禪典已經(jīng)是唐僧生活的一部分,常年的修行讓唐僧擁有非常高尚的道德觀。但唐僧畢竟是人,他的思想認知里面還有人對妖怪的畏懼,膽小。他不去了解真實,在內(nèi)心深處就很是懼怕妖怪。
西天取經(jīng)路很遠,唐僧卻為了當時發(fā)下的宏愿,不畏懼路途的艱難險阻,毅然決然決定西天取經(jīng),除了是完成他當初發(fā)現(xiàn)的宏愿,一部分也是因為他有一個回來普渡眾生的愿望,所以由此可見唐僧是非常有志氣的。
唐僧性格中永遠存在佛門子弟的善良和寬容。對于別人、妖魔帶給他的災難,他總是用寬大的心胸和常人鮮有胸懷去包容,去接納。在他發(fā)現(xiàn)有妖怪為禍人間的時候,總是熱心幫忙。無論是最初的豬八戒在高老莊惹出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還是烏雞國時候,國王想要一千個童男童女的心去煉藥等,唐僧都會停下腳步去幫助人們,爭取不讓一人因為這些事件受到傷害。但是對于那些妖魔又不得不去降服,所以唐僧性格也是有些糾結(jié)和猶豫不決的。
真實的唐僧是怎么樣的
真實的唐僧,俗家名諱:陳祎,是唐代著名高僧,精通“經(jīng)、論、律”三種,所以又被人稱作“三藏法師”。唐僧少年時,家境貧寒,在凈土寺中跟隨長捷法師學習佛法,因為他愛好佛法,學習起來更加的刻苦,在13歲的時候,就在洛陽正式出家。出家后不改當初對佛法的喜愛之情,反而更加的刻苦努力鉆研,熟讀各類佛家經(jīng)典。
聶遠飾演的唐僧
學習佛學的時候,為了更好的懂得其中的意思,唐僧經(jīng)常輾轉(zhuǎn)于全國各地學習佛法,在解惑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疑惑。唐代,因前朝經(jīng)歷了很多風雨,唐僧的那個年代,很多佛學資料都已經(jīng)殘缺或者不知所蹤,學習起來,往往不能達到解惑的地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決定去佛教的發(fā)源地天竺去學習。歷經(jīng)艱苦到達天竺后,唐僧還未休息,就進入了那爛陀寺學習佛法。在學習的同時,唐僧也在天竺與各位佛法大家學習,辯論佛法。唐僧在天竺學習佛法20年,唐僧的聲譽在天竺也越來越高,在拒絕天竺人們的熱情挽留,唐僧踏上了回程。
回到東土之后,唐僧一邊講經(jīng)宣傳佛法,一邊翻譯各類佛家經(jīng)典。他將取經(jīng)路上的見聞編寫為一部《大唐西域記》。他創(chuàng)立了法相唯識宗,翻譯了很多佛家經(jīng)典,例如《大般若經(jīng)》、《瑜伽師地論》等佛家著作,這些著作在佛家文獻里都是經(jīng)典,而唐僧也因此盛名享譽全國。
唐僧掃塔具體是怎么回事
唐僧掃塔其實是《西游記》第六十二回中的一個情景。在央視版《西游記》的第十八集中唐僧師徒便來到了祭賽國,在祭賽國中有一座金光塔是當?shù)赜忻拿麆伲粕f他曾立愿要遇寺拜佛,見塔掃塔。這便有了唐僧掃塔的故事。
唐僧劇照
祭賽國金光寺寺中有一座金光塔,塔上有一顆寶珠,所以塔上總是被祥云籠罩,瑞靄高升,每天夜里還會發(fā)出陣陣霞光。就因為這樣,周圍的國家都因為祭賽國有這樣一件寶物,認為這個國家是有神靈庇佑的,所以將祭賽國認為是天府神京。因此周圍的南月陀國、北高昌國等國家每年多會向祭賽國進貢許多珍貴的美玉和珠寶,還送漂亮的美人和好馬。但是突然有一天,祭賽國下了一場血雨后,金光寺寶塔上不再有祥瑞了。
唐僧來到祭賽國之后,他便去掃塔,因為他曾經(jīng)在離開長安的時候,在法門寺立下誓言,在西天取經(jīng)的路途中,逢廟燒香,遇寺拜佛,見塔掃塔,所以見到金光寺他便想去掃塔。于是在他沐浴更衣之后,拿著新掃帚同孫悟空一起上塔打掃。后來在第十三層發(fā)現(xiàn)了兩個妖怪,知道了這塔中的舍利子佛寶是被萬圣公主的夫君九頭蛇偷去的。后來在孫悟空的多方努力下,終于和二郎神等人除掉了九頭蟲,找回了國寶。
唐僧取經(jīng)路線師怎么樣的
《西游記》講的就是唐僧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先不說《西游記》中存在的神話成分,因為歷史上確有“唐僧取經(jīng)”的事情,他就是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段饔斡洝分刑粕〗?jīng)路線就是玄奘法師當年所走的路線。
唐玄奘取經(jīng)路線
據(jù)悉唐僧取經(jīng)路線有十萬八千里的路途,而且在地圖上顯示的唐僧取經(jīng)路線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個近乎是半橢圓形的形狀。十萬八千里,按照古代和現(xiàn)在的比例換算一下,唐僧走了整整五萬四千公里。繞赤道一圈約有四萬公里。其實從地圖上看唐僧的目的地就在亞洲,路途并不是很遙遠,走直線的話并不需要有十萬八千里的路程。
看著唐僧取經(jīng)路線,廣大網(wǎng)友好奇唐僧為什么舍近求遠,不直接從西藏或者云南進入印度。其實這和當時的社會情況有著莫大的關系。當時唐朝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有著世界地圖,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只是“天圓地方”,所以唐僧不走直線而千里迢迢繞遠路進入印度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在唐朝時期,西藏和云南很多地方都是未知的區(qū)域,人跡罕至,有的地方甚至連路都沒有。何況如今珠峰登頂都需要一些專業(yè)設備,當時的唐僧需要翻越這座山,光靠人力是無法實現(xiàn)的。而且仔細查看這條路線,現(xiàn)如今看來是繞了很遠的路,但在當時是一條很成熟的通往印度的路,而且這也被證明是一條可行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正是自漢朝以來商旅們走了近千年的絲綢之路。
唐僧的特點特征分析
在《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每個人都有他們獨特的特點,像是大徒弟孫悟空的頑皮機智,二徒弟豬八戒的功利憨厚,還有三徒弟沙僧的忠心耿耿,那么唐僧的特點是什么?
唐僧劇照
唐僧的特點非常多的。他可以說是一個慈悲為懷,胸懷天下有著儒雅氣息的君子。但是他也是一個有著儒士迂腐和佛教徒虔誠的高僧。因為在電視劇中唐僧可以說是一個遇到妖魔就害怕,碰到姑娘就會驚羞避開,見到佛像不論真假都會參拜的人。其實這樣的形象特點并不符合唐僧。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中,唐僧應該是一個嚴格執(zhí)著的人物,他作為一個高僧能樂善好施,為了眾生,會不遠萬里前往西天拜佛求經(jīng)。
在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他對可以說是自己從不懈怠,更是對自己徒弟的要求非常的嚴格。在取經(jīng)的路上,他沒有受到財色的迷惑,更是沒有被死亡所征服。他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支撐著他在西行取經(jīng)的路上前行。就這樣他在取經(jīng)途中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他沒有退縮,在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還有白龍馬的幫助之下,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從西天大雷音寺取得了三十五部真經(jīng),自己也最終在靈山修成了正果。雖說唐僧的特點可能并不完全對他是褒獎,但是畢竟人無完人,唐僧正是因為他的有些特點,才使得這個形象變得更加豐滿。
←支持左右鍵盤翻頁→
上一篇: 五胡亂華死的漢人數(shù)目
下一篇: 國大黨領袖甘地的性格如何
《西游記》中,有兩個十分神秘而且都法力巨強的人物,一個是孫悟空的授業(yè)恩師須菩提祖師,另一個就是孫悟空收服豬八戒時遇到的烏巢禪師。須菩提祖師的神秘之處在于他有頭無尾,曇花
豬八戒把孫悟空當作敵人,這在西游記故事中隨處都能發(fā)現(xiàn),當然,這種敵人有別于戰(zhàn)場上殺得你死我活的那種死敵,它其實更接近于競爭對手。孫悟空本領大,取經(jīng)意志堅定,心勁兒又高
《西游記》里有好多美若天仙的女妖,為什么這些女妖千方百計都要和唐僧結(jié)婚呢?是為了長生不老?如果想長生不老的話,那直接吃肉就好,不用結(jié)婚了。那么,女妖為啥上桿子要嫁給唐僧呢?
說起豬八戒,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會陌生。他是《西游記》中的角色,是唐僧的第二個徒弟。但是對于豬八戒的簡介,人們了解多少?
西游記里辣么多和尚都是光頭,偏偏如來佛祖卻是有頭發(fā)。難道就是為了表現(xiàn)人家如來的與眾不同?為何佛祖有頭發(fā),和尚們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