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這樣評價一節(jié)課:師生似在進行平面的滑動,而不是立體的互動。這說明,教師與學生并沒有真正地交流,真誠地對話,師生關系維持一種表面熱鬧實則“兩張皮”的現象。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責任在于教師。如果教師能夠堅持“四問”,就可以贏得學生真正的喜愛。
一問:你解讀學生了嗎
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漫無邊際地胡侃,有的趁機做小動作,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課堂,有價值的活動卻很少。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解讀學生的行為表現,明察秋毫、盡收眼底。學生的表情、動作蘊涵著豐富的信息,我們只有讀懂了“人”,教學才會真正走向互動,這是其一。
其二,孩子畢竟是孩子,即使書讀百遍,理解與感悟也可能是支離破碎的。教師如果能夠及時地解讀學生的見解,對學生來說有引領與激勵的作用。一句“你的意思是……嗎”或“我聽明白了,你想說的是……是這樣嗎”,這其中教師起到了橋梁作用,為以下的教學鋪設了通暢之路。更重要的是,教師規(guī)范的言語既幫助發(fā)言者理順了思路、規(guī)范完整了言語,又讓其他學生聽得清清楚楚,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傾聽”能力的訓練。
二問:你耐心等待了嗎
著名特級教師孫建鋒在執(zhí)教《最大
的麥穗》時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我等待,你們可別等待!”這句話是對學生的激勵,同樣也是教師修養(yǎng)的體現??墒窃谖覀兊闹車?,常常老師的問題一出來,馬上就想看到小手林立,甚至還有“舉左手代表不會,舉右手代表真會”之說。其原因不外乎:一,不能冷場;二,舉手多說明教學效果好。一旦學生沉默了(其實學生還可能在思考),教師就不厭其煩地“大膽一點”“看誰最勇敢”……教師雖然面帶微笑,但是不悅與緊張依稀可見。這樣,學生反而變得更加緊張,除極少數尖子生外,大多數學生還是觀望或不知所措。
每個兒童都有“勝任的內驅力”,每次讀書、發(fā)言等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都愿意表現一下。之所以不舉手,可能是因為準備不充分或心理有壓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清醒地知道,即使學生把書讀熟、讀透了,面對老師的問題仍需要思考的時間、組織語言的時間。表面上課堂里靜悄悄的,實際可能涌動著思維的暗潮,這是學習的又一佳境,教師應該耐心地等待著。當然,如果確信是學生心理有壓力,我們也可以像孫老師那樣激勵,或像于永正老師這樣幽默一下:“我就喜歡發(fā)言錯誤的學生!”
三問:你做到傾聽了嗎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梢娺@樣的情景:教師指學生讀書或發(fā)言,自己卻去板書或整理教具或做一些其他的小事。這時,學生還是在與老師對話嗎?教師作為教學中的對話者之一,學會傾聽、認真傾聽也是閱讀教學真正實現平等對話的要素之一。教師認真傾聽,一方面體現了真誠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修養(yǎng);另一方面是學生認真傾聽的榜樣。
四問:你和學生一起成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