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王、淮南王,黥面虎將英布深得項羽、劉邦的賞識,可英布縱然為王卻反復無常,最終落得身首異處?!妒酚洝舨剂袀鳌酚涊d,英布出身九江六縣尋常布衣,早年間雖喜好武藝,但數(shù)十年躬身田壟,并無任何過人之處。然而英布為人處事粗悍莽撞,人到壯盛之年仍不知恭謹,故犯錯被處以“黥刑”,面烙青黑炭印。不久英布被擲于驪山,成了為始皇修筑陵墓的徒役。修筑陵墓甚為勞苦,且遠離家人,旁人都愁容不展,而英布卻終日嬉笑,并說有相士曾說自己“當刑而王”。修墓時,英布處心積慮的結交同在驪山的豪杰,積蓄力量。
公元前209年,英布投奔鄱陽湖一代的番邑令吳芮,彼時吳芮麾下有數(shù)千人馬,眾人正要逐蕩沙場,忽聞楚國名將項燕之子項梁攻取了會稽,眾人立即南渡歸附。英勇善戰(zhàn)的英布每每沖鋒陷陣必能先登大破,遂得到項梁、項羽叔侄的器重,很快被封為“當陽君”。公元前208年,巨鹿之戰(zhàn)一觸即發(fā),諸侯畏懼秦將而觀望不發(fā),而英布卻甘當項羽勇先鋒,率軍渡河竭力沖拼,終成功切斷大秦人馬的糧草補給線,為巨鹿之戰(zhàn)立下頭功,此戰(zhàn)勝利后,項羽才率部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大秦已潰,項羽入關中,大行分封。
作為肱骨悍將,項羽自然要厚待英布,故晉“九江王”,九江是英布的故土,可謂富貴已成衣錦還鄉(xiāng)。然而烽煙并未因分封而止,漢王劉邦志在天下,楚漢之爭箭在弦上,英布并非武夫癡人,他也有所察覺,暗中保存力量以待時機。公元前205年,項羽率部奔赴齊地征討時,英布并沒有跟往常一樣召之即來,而是托病觀望。果然不久之后漢王劉邦就重新攻回了關中,項羽前狼后虎,故而忍住怒氣拉攏英布,而劉邦亦在爭取英布。最終劉邦派遣巧言善辯的使臣說服了英布,英布歸附漢王,派將卒與劉邦人馬呼應共擊項王。英布的轉變令項羽悔恨不迭,立時將其人馬擊潰。
鎩羽而歸的英布倉惶逃往劉邦處,劉邦給予了優(yōu)渥的厚待,并將其封為“淮南王”。垓下誅滅項羽時,英布也在場,但英布絕對沒有想到,隨著項羽的死,他淮南王的位置也危機四伏。公元前196年,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先后被誅,這令異姓王之一的英布寒顫不已,生怕殃及自己,殊不知禍起蕭墻防不勝防。英布府中有一姬,此人與中大夫賁赫來往頻繁,英布由此遷怒賁赫,不想賁赫懼怕之下竟逃到長安,告英布有虎狼之心。賁赫本是成心誣之,不料歪打正著,本來就害怕的英布果然慌不擇路引兵起之,但終因勢單力孤難成氣候,很快就被劉邦率軍擊敗。
英布死后,部下不忍見其棄于荒野,故冒死將英布之首以黃綢包裹,放置在一個木匣中,偷偷帶回英布故土九江六縣擇地安葬?!读仓葜尽酚涊d,英布墓處在儒學東崗武廟殿(后已塌毀),由于其是死前獲罪,故而墓地僅有一個土冢,冢前樹立一塊石碑。千年間英布墓鮮為人知,墓地荒草沒膝,連盜墓者也避之不及,格外蒼涼。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處荒冢中卻埋著千年遺寶。據(jù)安徽博物館專家回憶,60年代,安徽考古學者下鄉(xiāng)尋訪古物時,途徑六安英布冢,隨即進行勘測。期間人們發(fā)現(xiàn)墓冢的后半部已經(jīng)因雨水沖刷,出現(xiàn)坍塌跡象,故而決定試探發(fā)掘。
發(fā)掘中,墓冢封土下接近2米處,出現(xiàn)了一段磚石壘砌的非常簡陋狹小的墓室,內中灌滿淤泥。但墓內并非是人們想象中的一座空墓,竟然還有隨葬。深入清理發(fā)現(xiàn),墓室早已沒有棺槨抑或是史料記載的木匣子,應該是早就朽爛成泥了。但卻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柄長劍,十余個陶器和一個殘破的頭盔。韓信墓也曾發(fā)掘出一個大頭盔,可見楚漢諸將都有以頭盔為隨葬的習俗。
學者分析認為,墓內出土的這些古物除了陶罐之外,都是英布生前的隨身之物,別具意義。而且這些隨葬的發(fā)現(xiàn),也證實了六安墓為其真身墓,至少是其首葬處,與史料記載相符。發(fā)掘完成后,人們并沒有鏟平墓冢,而是原樣將封土堆砌,并且進行了加固,故而英布冢也得到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