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寶頂石刻。是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qū),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寶頂山石刻以大佛灣、小佛灣石刻為中心,四周環(huán)繞圣壽寺、轉法輪塔、以及大足石刻博物館等建筑群。大佛灣石窟造型形態(tài)萬千,構思獨具匠心,是佛教藝術中國化、世俗化的典范。
大足寶頂石刻。大佛灣石刻群位于圣壽寺左下方的一個“U”形山灣里,崖面長500米,高8-25米,雕有大小造像萬余尊,主要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圖、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千手觀音、釋迦湼槃圣跡圖、父母恩重經變相、雷音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地獄變相、十大明王、圓覺道場、牧牛圖等。圖文并茂、形象逼真、寓意深刻。
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者。造像、服飾、布局、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
健堃2014.08.22
“孔雀明王經變相”??兹该魍跏欠鸾堂茏诘囊淮蟊咀?,他以慈悲相出現(xiàn),可以驅除諸般毒術、禳災去禍為特征。明王端坐于孔雀背負之蓮臺上。其左壁刻帝釋天,右壁刻有阿修羅;左側壁上部刻莎底比丘破薪圖。
“九龍浴太子”。雕造了九個呈橢圓狀排列的龍頭,中間的最大,兩側各有四個小龍頭?!?/div>
“釋迦湼槃圣跡圖”。表現(xiàn)的是釋迦湼槃時的情景(頭及胸部)。
“釋迦湼槃圣跡圖”。表現(xiàn)的是釋迦湼槃時的情景(胸及腹部)。
“釋迦湼槃圣跡圖”。表現(xiàn)的是釋迦湼槃時的情景(腹及下身)。
“釋迦湼槃圣跡圖”。頭枕北方,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東方。
“釋迦湼槃圣跡圖”全景圖,長達31米、寬3.2米、高6.8米橫臥于大佛灣東巖。湼槃是佛教徒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大徹大悟渡到不生不滅的彼岸。
“千手觀音”。位于大佛灣的“大悲閣”內,寶頂山的千手觀音擁有1007只手,被稱為是人間唯一的千手觀音石雕像,真是天下一絕。
“千手觀音”。2011年3月國家文物局決定對“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進行整體修復,預計明年(2015)上半年將修復完工,此照片為正在裝修的情景。
“千手觀音”。2011年3月國家文物局決定對“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進行整體修復。千手觀音為寶頂石刻的精華,觀音的佛光將再次普照世間。其宏大的規(guī)模、精美的雕刻、藝術成就最高、是舉世無雙的登峰造極之作。
“華嚴三圣”。位于大佛灣南巖之東端,三尊造像并排而立:中間是毗盧舍那佛,左為普賢菩薩,右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頭帶花冠、耳垂柔潤、雙目微閉、嘴角微翹,服飾線條流暢、長袖飄逸。左手托七級寶塔高1.85米,重約千斤。
“毗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盧舍那意譯為“光明普照”即“大日如來”頂現(xiàn)毫光、面額豐滿、體態(tài)勻稱、螺髻金身、左手結印、右手平伸。大日如來被視為普照世間萬物,法力無邊的法體。
“普賢菩薩”。頭帶五福寶冠、臉龐豐滿清秀、神態(tài)沉靜睿智、雍容大度、儀態(tài)軒昂、手捧舍利寶塔于胸前。
“寶頂山”三個大字是南宋重臣杜孝嚴于公元1223年所題寫。
“廣大寶樓閣”。位于大佛灣南巖中部,是能降諸魔,生清凈心之地。據(jù)傳寶山中住有寶髻、金髻、金剛髻三仙,死后生出三根竹子,竹內各生一童子?!?/div>
“廣大寶樓閣”。位于大佛灣南巖中部,是能降諸魔,生清凈心之地。據(jù)傳寶山中住有寶髻、金髻、金剛髻三仙,死后生出三根竹子,竹內各生一童子?!?/div>
“六道輪回圖”。主要講的是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處于“因果報應,轉世輪回”之中,六道輪回圖就是這種學說的形象體現(xiàn)。
“未牧圖”。心性蠢犟的壯牛驚恐的向山上奔去,牧童雙手緊曳韁繩與牛抗爭。
“未牧圖”。心性蠢犟的壯牛驚恐的向山上奔去,牧童雙手緊曳韁繩與牛抗爭。
“初調圖”。身背斗笠的牧童,左手強拉韁繩,右手揚鞭,牛雖回首,但仍倔強。
“回首圖”。風雨大作,牧童頭帶斗笠,身披蓑衣,牛也毫無恐慌之意。
“馴服圖”。兩個牧人手握韁繩并坐在一起,左邊的牧人滔滔不絕,右邊牧人聽得喜笑顏開,牛兒也湊了過來。
“圓覺洞”。洞門口,右側伏臥一尊長5.38米、寬2.3米蹲高2.02米的守門石獅。
“圓覺洞”。不愧為寶頂山石刻藝術之冠,洞內兩壁雕刻有十二尊菩薩。頭帶高花冠、著薄衫裙、胸有瓔珞,趺坐于金剛座上。
“圓覺洞”。洞內兩壁雕刻有十二尊菩薩。頭帶高花冠、著薄衫裙、胸有瓔珞,趺坐于金剛座上。
“圣壽寺”。公元1178年南宋高僧趙智鳳創(chuàng)建。是中國西南地區(qū)著名的佛教圣地。依山構筑、殿宇巍峨、雕飾精美,是渝州十二名景之一。
pingpu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