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祛痰或消痰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化痰藥,能減輕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藥物,稱為止咳平喘藥。
本類藥或辛、或苦,或溫或寒,多入肺經(jīng),辛開宣散,苦燥降泄,溫化寒清,主能宣降肺氣、化痰止咳、降氣平喘,部分藥物分別兼有散寒、清熱、散結(jié)、潤(rùn)肺等作用。
辨證信息
本類藥物主要適用于外感或內(nèi)傷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或痰飲喘息,或因痰所致的瘰疬、癭瘤、陰疽流注、癲癇驚厥等。
按止咳化痰平喘藥的不同性能,分為溫化寒痰、清化熱痰及止咳平喘藥三類。
溫化寒痰藥藥性溫燥,不宜用于熱痰、燥痰。清化熱痰藥藥性寒潤(rùn),不宜用于寒痰、濕痰。刺激性較強(qiáng)的化痰藥,不宜用于咳嗽兼有出血傾向者,以免加重出血;麻疹初起之咳嗽,應(yīng)以疏解清宣為主,不宜單用止咳之品,忌用溫燥及具有收斂性的止咳藥,以免麻邪不透。脾虛生痰者,應(yīng)配健脾燥濕之品,以標(biāo)本兼治。
第一節(jié) 溫化寒痰藥
半夏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主治:
?。?)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
?。?)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胸脘痞悶,梅核氣,癭瘤痰核,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以生品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用制半夏,不同炮制品功效有別。法半夏長(zhǎng)于燥濕,姜半夏長(zhǎng)于降逆止嘔;清半夏長(zhǎng)于化痰;竹瀝半夏長(zhǎng)于清熱化痰。生半夏外用。
【使用注意】本品溫燥,故陰虛燥咳、出血證忌服,熱痰慎服。生品毒大,一般不作內(nèi)服。反烏頭,不宜與附子、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同用。
天南星
性味歸經(jīng):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
主治:
?。?)頑痰咳嗽
?。?)風(fēng)痰眩暈,中風(fēng)口眼斜,癲癇,破傷風(fēng)
(3)癰疽腫痛,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以生品研末調(diào)敷。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宜制用,散結(jié)消腫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溫燥有毒,故陰虛燥咳忌服,孕婦慎服。生品毒大,一般不作內(nèi)服。
白附子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肝、胃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解毒散結(jié)。
主治:
(1)中風(fēng)痰壅,口眼斜,破傷風(fēng),驚風(fēng)癲癇,偏正頭痛
?。?)毒蛇咬傷,瘰疬痰核。
禹白附:天南星科植物獨(dú)角蓮的塊莖。
關(guān)白附: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內(nèi)服宜制用,生品毒性大,一般作外用。
【使用注意】本品溫燥有毒,故孕婦慎服。
芥子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經(jīng)。
功效:溫肺祛痰,利氣散結(jié),通絡(luò)止痛。
主治:
?。?)寒痰咳喘,懸飲脅痛。
(2)痰阻經(jīng)絡(luò)之肢體關(guān)節(jié)疼痛,陰疽流注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外敷能刺激皮膚,引起發(fā)皰,故皮膚過敏者慎用。
旋覆花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咸、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消痰行水,降氣止嘔。
主治:
(1)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痰飲蓄結(jié)之胸膈痞悶。
?。?)噫氣,嘔吐。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布包;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溫散,故陰虛燥咳者忌服。
白前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微溫;歸肺經(jīng)。
功效:降氣祛痰止咳。
主治:肺氣壅實(shí)之喘氣逆、痰多。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降,故肺虛干咳者慎服。對(duì)胃黏膜具有刺激性,故患胃病或有出血傾向者忌服。
第二節(jié) 清化熱痰藥
川貝母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微寒;歸肺、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潤(rùn)肺止咳,散結(jié)消癰。
主治:
?。?)肺熱咳喘,外感咳嗽。
?。?)肺燥咳嗽,肺虛久咳,陰虛勞嗽。
?。?)痰熱或火郁胸悶,瘰疬,瘡腫,乳癰,肺癰。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研細(xì)粉,每次1~1.5g;也可入丸劑。
【使用注意】反烏頭,不宜與附子、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同用。
浙貝母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散結(jié)消腫。
主治:
?。?)肺熱咳喘,風(fēng)熱咳嗽
?。?)瘰疬,瘡腫,乳癰。肺癰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故風(fēng)寒或寒痰咳嗽忌服,脾胃虛寒者慎服。反烏頭,不宜與附子、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同用。
瓜蔞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肺潤(rùn)燥化痰,利氣寬胸,消腫散結(jié),潤(rùn)腸通便。
主治:
(1)肺熱咳嗽、痰稠不易咳出。
?。?)胸痹,結(jié)胸。
?。?)乳癰腫痛,肺癰,腸癰。
(4)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瓜蔞皮6~12g,瓜蔞仁9~15g,全瓜蔞9~15g;或入丸散。瓜蔞皮長(zhǎng)于清肺化痰,利氣寬胸;瓜蔞仁長(zhǎng)于潤(rùn)肺化痰,滑腸通便;全瓜蔞兼具兩者功效。
【使用注意】本品寒涼滑潤(rùn),故脾虛便溏及寒痰、濕痰者忌服。反烏頭,不宜與附子、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同用。
前胡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微寒;歸肺經(jīng)。
功效:降氣化痰,宣散風(fēng)熱。
主治:
?。?)肺氣不降之喘咳痰稠。
?。?)風(fēng)熱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苦泄辛散微寒,故陰虛咳嗽、寒飲咳喘者慎服。
桔梗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平;歸肺經(jīng)。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主治:
?。?)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痛音啞。
?。?)肺癰胸痛、咳吐膿血、痰黃腥臭。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升散,用量過大易致惡心,故嘔吐、眩暈等氣機(jī)上逆之證及陰虛久咳、咯血者忌服。
竹茹
性味歸經(jīng):甘,微寒;歸肺、胃、膽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安胎。
主治:
(1)肺熱咳嗽、咳痰黃稠
(2)痰火內(nèi)擾之心煩失眠
?。?)胃熱嘔吐,妊娠惡阻
(4)胎熱胎動(dòng)。
【甩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化痰宜生用,止嘔宜姜汁制。
【使用注意】本品甘涼,故寒痰咳喘、胃寒嘔吐者慎服。
竹瀝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心、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滑痰。
主治:
?。?)肺熱痰涌咳喘
(2)中風(fēng)痰迷,驚癇癲狂。
【用法用量】?jī)?nèi)服:30~60g,沖服。
【使用注意】本品為液汁,不宜久藏。又因其性寒滑,故寒痰咳喘及便溏者慎服。
天竺黃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心、肝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主治:痰熱驚癇,中風(fēng)痰壅。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研粉吞服,每次0.6~1g;或入丸劑。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故脾胃虛寒者慎服。
海藻
性味歸經(jīng):咸、寒;歸肝、胃、腎經(jīng)。
功效:消痰軟堅(jiān),利水消腫。
主治:
?。?)瘰疬。癭瘤
?。?)腳氣腫痛,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反甘草。
昆布
性味歸經(jīng):咸、寒;歸肝、胃、腎經(jīng)。
功效;消痰軟堅(jiān),利水消腫。
主治:
(1)瘰疬。癭瘤
?。?)腳氣浮腫,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海蛤殼
性味歸經(jīng):苦、咸、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軟堅(jiān)散結(jié),利尿消腫,制酸止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9~15g,打碎先下,蛤粉宜布包;入丸散,1~3g?;怠④泩?jiān)、利尿宜生用,制酸止痛宜煅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故肺虛有寒、中陽(yáng)虛弱者慎服。
海浮石
性味歸經(jīng):咸、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軟堅(jiān)散結(jié),通淋。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6~9g,打碎先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故虛寒咳嗽及脾胃虛寒者慎服。
瓦楞子
性味歸經(jīng):咸、平;歸肺、胃、肝經(jīng)。
功效:消痰化瘀,軟堅(jiān)散結(jié),制酸止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9~15g,打碎先下;研末,1~3g。消痰化瘀、軟堅(jiān)散結(jié)宜生用,制酸止痛宜煅用。
礞石
性味歸經(jīng):甘、咸,平;歸肺、心、肝經(jīng)。
功效:消痰下氣,平肝鎮(zhèn)驚。
【用法用置】?jī)?nèi)服:煎湯,10~15g,打碎布包,先下;入丸散,1.5~3g。
【使用注意】本品質(zhì)重而善沉墜,故孕婦忌服。
黃藥子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有小毒;歸肺、肝經(jīng)。
功效:化痰軟堅(jiān)散結(jié),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15g;研末,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有毒,多服久服可致吐瀉腹痛,故不宜過量或久服,脾胃虛寒者慎服,又對(duì)肝臟具有一定損害性,故肝病患者忌服,長(zhǎng)期用藥者應(yīng)定期檢查肝功能。
第三節(jié) 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
性味歸經(jīng):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止咳平喘,潤(rùn)腸通便。
主治:
?。?)咳嗽氣喘。
(2)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10g,打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故用量不宜過大,嬰兒慎服。
紫蘇子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rùn)腸通便。
主治:
(1)痰壅咳喘氣逆。
?。?)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10g,打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耗氣滑腸,故氣虛久咳、陰虛喘逆及脾虛便溏者忌服。
胖大海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清宣肺氣,清腸通便。
主治:
?。?)肺熱聲啞,痰熱咳嗽。
?。?)燥熱便秘,腸熱便血。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3枚,或沸水泡。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腸,故脾虛便溏者忌服。
紫菀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歸肺經(jīng)。
功效:潤(rùn)肺下氣,化痰止咳。
主治:
(1)外感咳嗽、咳痰不爽。
?。?)肺虛久咳、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虛久咳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降溫潤(rùn),故溫燥咳嗽或?qū)崯崽邓圆灰藛斡谩?/span>
款冬花
性味歸經(jīng):辛、微苦,溫;歸肺經(jīng)。
功效:潤(rùn)肺下氣,止咳化痰。
主治:多種咳嗽。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感暴咳宜生用,肺虛久咳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易耗氣助熱,故咳血或肺癰咳吐膿血者慎服。
百部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平。歸肺經(jīng)。
【功效】潤(rùn)肺止咳,殺蟲滅虱。
【主治病證】
?。?)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癆咳嗽。
?。?)蟯蟲病,頭虱,體虱。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研末撒。久咳虛喘宜蜜炙用,殺蟲滅虱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易傷胃滑腸,故脾虛食少便溏者慎服。
馬兜鈴
性味歸經(jīng):苦、微辛,寒;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腸療痔
主治:
?。?)肺熱咳嗽。
?。?)肺虛有熱咳喘或痰中帶血。
?。?)痔瘡腫痛、出血。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肺虛有熱咳喘宜蜜炙用,清肺化痰、清腸療痔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含馬兜鈴酸,可損害腎臟,故不宜大量或長(zhǎng)期服用,兒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枇杷葉
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主治:
?。?)肺熱咳喘痰稠。
(2)胃熱煩渴、嘔噦。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止咳宜蜜炙用,止嘔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微寒,故寒嗽及胃寒嘔吐者慎服。
桑白皮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經(jīng)。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肺熱咳喘痰多。
?。?)浮腫尿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瀉肺平喘宜蜜炙用,利水消腫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故寒痰咳喘者忌服。
葶藶子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jīng)。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1)痰壅肺實(shí)咳喘。
(2)浮腫尿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3~10g,布包;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瀉肺力強(qiáng),故肺虛喘促、脾虛腫滿者忌服。
白果
性味歸經(jīng):甘、苦、澀、平;有毒;歸肺、腎經(jīng)。
功效:斂肺平喘,止帶縮尿。
主治:
?。?)咳喘氣逆痰多。
?。?)白濁,帶下,尿頻遺尿。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5~10g,打碎;或入丸散。生用毒性大,炒用毒性減弱。入藥時(shí)須去除外層種皮及內(nèi)層的薄皮和心芽。
【使用注意】本品斂澀有毒,故不可過量服用,咳痰不利者慎服。
洋金花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肺、肝經(jīng)
功效:平喘止咳,解痙,定痛。
【用法用量】?jī)?nèi)服:入丸散,0.3~0.6g;亦可作卷煙分次燃吸(一日量不超過1.5g)。
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diào)涂。
【使用注意】本品有劇毒,應(yīng)嚴(yán)格控制用量,痰熱咳痰不利者不宜。因含有東莨菪堿、莨菪堿及阿托品等,故孕婦、青光眼、高血壓及心動(dòng)過速者忌服。
配伍意義
旋覆花配赭石:寒溫并用,降肺胃之逆氣力強(qiáng),治氣逆嘔惡、喘息效佳。
補(bǔ)充:白果配麻黃:收散并用,既可防麻黃辛散耗氣,又可增降氣平喘之力,可治咳喘之證。
苦杏仁配紫蘇:具有發(fā)散表邪,宣肺止咳之功,治涼燥襲肺,肺失宣降之惡寒頭痛、咳嗽痰稀。
【最佳選擇題】 | |
『正確答案』D |
【配伍選擇題】 | |
『正確答案』E 、C、C |
【多項(xiàng)選擇題】 | |
『正確答案』ABCDE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