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是一種有趣的地理現象。什么是飛地?飛地廣義上可以包括各國在別國的使領館。一般它是指屬某一行政區(qū)管轄但又不與本區(qū)毗鄰的土地?;蛘邔倌硣⒛车貐^(qū)所有,位于他國、他地區(qū)的土地,稱之為飛地。
國際上這部分特殊的地理實體,歷史成因相當復雜,但不外自然形成的和外來勢力強加了。前者屬于正常的“飛地”,后者屬于侵略性的“飛地”。
在久遠的年代,國境線沒有明確標界,兩國居民往往混雜而居,自由往來,一旦按照自然地形確定國界,難免出現“一刀切”的情況,將甲國居民聚居地劃入乙國界內。但是,總有一部分人不愿放棄家園,又拒絕異國的統治,于是成了邊界懸案。這塊地中間被隔斷,主權國必須借路而過。例如孟加拉國插在印度的丁·比卡飛地,比利時插在荷蘭的巴勒鎮(zhèn)飛地,都屬于這個類型。丁·比卡同孟加拉本土隔絕,由印度提供一條長186米、寬85米的通道后,孟加拉公民及軍政人員才能暢行無阻。但孟加拉每年要向印度繳納一塔卡(孟幣名)的象征性租金,以表示“走廊”屬印度所有。
在“讓大炮說話”的殖民主義時代,帝國主義的炮艦駛到那里,旗幟一插,那塊地便算是它的殖民地了。非洲、美洲、大洋洲的全部,亞洲的大部分,先后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根本用不著劃針尖頭那樣大的小“飛地”。當然也有吞不下或分不平的情況。例如,印度先被葡萄牙侵入西海岸,后被英國占領全境,直至印度脫離英國獨立后,葡萄牙仍不放棄三塊“飛地”。西班牙在北非搶了多處“飛地”,英國卻在它的老巢割去直布羅陀。
此外,個別發(fā)展中國家的領土互不銜接,疆界特殊,屬于“飛地”的一種類型。阿曼隔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入口轄有一塊“飛地”--穆桑達姆半島。文菜原來領有加里曼丹島北半部,英國入侵后,將其東、西、南部全部割走,十九世紀中葉再從其小得可憐的保留地中間偏東咬了一口,切成互不相連的兩半。
有飛地的國家:
在世界上,有飛地的國家一共有幾十個
美國飛地:阿拉斯加、關塔那摩(1903年美國逼使古巴政府訂永久租約)
安哥拉飛地:卡賓達
文萊飛地:淡布倫
東蒂汶飛地:歐庫西
阿曼飛地:庫姆扎爾
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
阿塞拜疆飛地:納希切萬 巴爾胡達里 上阿斯基帕拉 卡基
克羅地亞飛地:杜布羅夫尼克
西班牙在法國境內的利維亞(Livia)
西班牙在摩洛哥飛地梅利利亞、塞卜泰
瑞士在意大利境內的堪培尼(Campione)
德國在瑞士境內的比辛根(Busingen)
比利時在荷蘭境內的巴勒·赫爾托霍村(Barle Her-tog)
比利時在德國境內以及德國在比利時境內的鐵路區(qū)
印度在孟加拉的飛地共有106塊之多。其中102塊共 69.5km2 在孟加拉境內,3塊不到0.2km2卻嵌在孟加拉于印度境內的飛地中間,可說是飛地里的飛地。還有一塊是飛地中飛地的飛地,飛地嵌套了兩層。
孟加拉在印度共有92塊飛地,其中71塊共47.7km2 在印度境內,21塊共 2km2嵌在印度于孟加拉境內的飛地里頭。
英國在西班牙飛地:直布羅陀
法國在摩納哥飛地:摩納哥三面被法國包圍,一面臨海,國土僅1.89平方公里。這么小的袖珍國,法國還在那里領有一塊“飛地”。1884~1914年,摩納哥國家元首亞爾培一世組織過28次海洋考察,裝備過4艘海洋考察船,成為舉世聞名的航海家,榮獲法國科學院院士學位。經十幾年的經營,他于1910年建成摩納哥海洋博物館,集中展出他的科學成果。為了免遭外國人或不肖子孫的毀壞,他在臨終時將博物館贈給法國科學院。從此,海洋館置于法國政府保護之下。法國把它作為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常駐有科學家110人,在那里出版國際上知名的《巴黎海洋學院學報》那里還是國際水文地理學會總部駐地,50個國際海圖組織的成員國全作印行全球海圖16600幅,供海輪使用。
阿曼飛地:穆桑達姆省
烏茲別克斯坦:在吉爾吉斯坦5塊飛地
塔吉克斯坦:在吉爾吉斯坦2塊飛地
亞美尼亞:巴士肯德
波黑:
薩斯塔威
飛地在塞爾維亞
阿根廷:火地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