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界,論楷書,唐代的楷書名家輩出,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諸遂良是書法造詣最為突出的“掌門人”。而出生宋末元初的趙孟,是楷書的后起之秀,是宋元時期書法界的代表人物,其楷書堪稱一絕。所以歷史上把歐、顏、柳、趙四大名家的書法稱為中國楷書的四大“流派”。這四家楷體無論是筆畫和架構(gòu),仔細研習,還是可以找出他們不同的鮮明特征。練習這四家楷書的難度也各有不同。下面,筆者就根據(jù)這四大家的楷書特點,從筆畫、架構(gòu)、氣勢、風格等方面進行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歐體。歐體融入漢隸、魏晉書法的精髓。歐陽詢書法技藝深受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書法啟發(fā),并在民間經(jīng)常尋訪各大書法名流,勤于研習,加上善于思考創(chuàng)新,其字體在當時名聞遐邇,獨樹一幟。歐陽詢的楷書筆力雄健,挺拔險峻,用筆以方筆為主,圓筆為輔,落筆瀟灑自如,筆鋒干脆利索,筆畫輪廓分明,直中有彎,彎中顯直,特別是捺畫最具代表性。點畫或起筆露尖,或收筆圓潤,橫豎起筆多用方筆,撇捺多用圓筆。從字體的構(gòu)架上看,橫平豎直,折彎柔和,字體的架構(gòu)整體上,雖然顯得中宮緊密,但豎畫、捺畫、戈鉤畫卻向外張揚,如“我”、“成”字。豎畫為主筆的字,體形雖長,但卻穩(wěn)如泰山。
所以,學歐體字,最難的是間架結(jié)構(gòu),那種險峻挺拔而又疏密嚴謹?shù)墓P畫搭配,最難把握。臨摹的時候,要么寫得太直板,要么就寫得疏密不均勻。
第二、顏體。顏體筆畫,豎畫粗壯,橫畫細長,粗細對比明顯,起筆多用露鋒,折畫多用頓筆,折角嚴密勻稱,筆畫體態(tài)豐腴、鋒芒外露,字體寬厚大氣、矯健有力。字體的間架結(jié)構(gòu)端正安詳,雄渾大氣,有筋腱之美,就如一個健美的大力士一樣。顏體架構(gòu),看似簡單,實際上布局合理,寬松之處亦顯沉穩(wěn),不失虛位。
所以,學顏體字,最難的是筆畫組合,稍有不慎,就會寫的松散無力,要不然就是平庸無奇,失去了顏體字那種方圓兼?zhèn)?,勁挺險峻的風格。寫顏體,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要么方筆用得過于圓潤,或者圓筆用得過于呆板。寫出來的字缺乏棱角。
第三、柳體。柳體在用筆上,以方筆為主,兼用圓筆,橫畫粗細有別,曲直分明。豎筆藏鋒重按,中間略有彎曲,轉(zhuǎn)折頓挫有力,棱角分明。點畫對稱呼應,戈鉤蒼勁有力。在間架結(jié)構(gòu)上,柳體中宮緊湊,外延張揚,疏密有致,錯落分明,看似松散,實為骨感。
所以,學柳體字,最難的是筆畫,橫畫有粗也有細,要認真區(qū)別,該寫粗的不能細。還有豎畫,細而略彎,不少初學者,要么寫得過于粗壯平直,要么寫得瘦如干柴。
第四、趙體。趙體字的用筆以中鋒為主,方圓兼?zhèn)?,筆畫之間連筋帶骨,柔軟中寓顯蒼勁,動靜結(jié)合,筆畫干凈利索,方圓兼?zhèn)?。字體間架結(jié)構(gòu),寬闊有度,方正兼容,外柔內(nèi)剛,骨力提拔。灑脫而不失緊斂,飄逸不失嚴謹??此茻o章,實為有韻。
所以,學趙體字,最難的是筆畫之間的連接呼應。有些筆畫出筆重,收筆緊,有些筆畫以點帶撇,以頓鉤帶捺,如“更”、“晨”等字。所以,趙體字之所以難寫,是因為在一些筆畫的書寫方面帶有行書風格,如果把握不好,會寫得既不像楷書也不像行書。所以,需要臨摹的時間最多,還要在學習當中與歐體、顏體、柳體有所區(qū)別。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后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