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寶子們!晚上好!想講茶文化簡史,一篇就夠!收藏學起來
【接圖9·茶葉簡史(明)】
唐宋流行煎茶、點茶,茶具亦是十分繁復,明清的茶具一改唐宋的崇金貴銀,轉為崇尚陶瓷,頗有返璞歸真的氣象,其中以景瓷、宜陶最為流行。
“景瓷”即是江西景德鎮(zhèn)瓷,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zhèn)”,被譽為“天下瓷都”,工藝考究、制作精巧,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nèi)外,景瓷光澤柔和,溫潤如玉,因其質(zhì)薄而變得輕巧與尊貴,小巧玲瓏,胎質(zhì)細膩,清新典雅,畫意生動。
“宜陶”即是江蘇宜興所產(chǎn)紫砂陶壺,明清開始,世間茶具稱為首。《陽羨名壺錄》里說,名手作壺,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供春。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
紫砂壺之所以受到茶人喜愛,一方面是造型美觀,另一方面泡茶時有許多優(yōu)點。紫砂壺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壺沏茶,不失原味;紫砂壺能吸收茶汁,壺內(nèi)壁不刷,沏茶而絕無異味。紫砂壺經(jīng)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紫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fā)光亮照人,氣韻溫雅。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fā)光潤可愛?!蛾柫w茗壺系》說:“壺經(jīng)久用,滌拭口加,自發(fā)黯然之光,入可見鑒?!?/p>
明代文人所推崇的是天、地、人融為一體,清幽淡雅,超越塵世的理想境界,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講:“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無論是講學問或是有事業(yè)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yè)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時至明朝中后期,茶文化不僅為文人所持,更是深入到大眾之中,深入到千家萬戶之中,與千萬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這種深入,具體表現(xiàn)在茶館的興盛、工夫茶的興起以及茶俗的廣泛運用。
清代茶文化雖以深入民間為特色的,但并非不講茶藝、不講品味、不講技巧,盛于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及廣東潮汕地區(qū)的工夫茶,均于這一時期發(fā)展而來的。相傳自元朝起潮州人就有喝工夫茶的習俗,自清代以來,盛行至今,工夫茶可謂是唐宋品茗的流風余韻。
?生活是氤氳在茶湯里的煙火氣,用中正的態(tài)度分享茶知識,帶你學茶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