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關 注 電 影 派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剛剛過去的4月28日,福建漳州。
一位叫石春梅的母親,留下了一封絕筆,帶著兩個兒子“離家出走”。
60個小時后,她和兩個兒子的遺體被找到。
母子三人選擇了投河自盡。
而她肚中可能還有4個月的娃娃。
她留下的絕筆,更像是一份控訴。
缺席的丈夫、作難的公婆、置喙的村民,讓她和兩個孩子的七年,宛如生活在監(jiān)牢里。
她的這份灰暗,絕不孤獨——
這部新劇剛播一集,在豆瓣即拿下8.6分。
給它打高分的理由很簡單。
鏡頭下的一切太尋常,卻又太容易被忽略。
山咲里沙子,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媽媽。
全心全意地扮演著媽媽這個角色,沒有任何下線的時刻。
每天要接送女兒上課,照顧好她的飲食起居。
此時的女兒,又處在最磨人的幼兒期。
常常讓母親覺得縱是有三頭六臂也不夠。
在這中間,山咲還要擠出時間做好家務。
因為每天丈夫下班后就會靠在沙發(fā)上,對妻子“發(fā)號施令”。
但山咲并不會抱怨。
畢竟,身邊的每個妻子好像都是這樣度過的。
直到這天,山咲被選為國民陪審員。
她不得不再努力擠出時間去旁聽案件。
第一次參與旁聽的案件,就很著名。
被告安藤水穗,同樣是位母親。
但她卻做了一位母親絕不該做的事——
把孩子丟進了放滿熱水的浴盆里。
此刻坐在被告席上的安藤,像一張被揉搓后的紙張。
沒有了靈魂,一個字都不愿多說。
辯護律師說她精神狀況出了問題。
但一眾陪審員,為她拼湊出了一個更“生動合理”的故事。
有人說,安藤是個貪慕虛榮的母親。
孩子也在她虛榮的范圍之內。
看到自己的孩子發(fā)育比別人慢,就心生厭惡。
也有人,會體諒一位母親在育兒中的不易。
但覺得安藤這樣的,原本就不適合做母親。
這些觀點,都不愿認為安藤精神出了狀況。
而是傾向于安藤的“本性”出了問題。
可即便說安藤的本性并不純良。
也不該忽略身為母親的安藤遭受了什么——
在所有工作日,她的丈夫都會加班到深夜。
甚至呢,徹夜不歸。
察覺到妻子會對孩子發(fā)脾氣后,這位丈夫還把妻子排除到溝通的范圍之外。
反而找大學的初戀女友傾訴。
當丈夫忙于工作時,婆婆往往是新媽媽的得力助手。
安藤產下孩子后,安藤的婆婆總共只來幫忙了一個月。
為什么那么短?
被丈夫解釋說是,安藤不愿意。
因為孩子發(fā)育慢,她不想聽到婆婆說三道四。
真相到底如何,并不明晰。
但不同的觀眾,此刻就會有不同的判斷傾向。
山咲在旁聽這個案件的過程中,就透過自己的家庭,慢慢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最開始,她自然是譴責安藤的。
覺得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能虐待孩子。
她能這樣想并不奇怪。
女兒雖然不太聽話,但也沒有讓人焦頭爛額。
丈夫雖然忙于工作,但也會對她說“不用勉強自己”。
可隨著她一次次去旁聽案件,一切都變了。
女兒放在婆婆家,婆婆對她的真實態(tài)度,不經意地透露了出來。
婆婆疼愛孫女的動作里面,原來一直有對兒媳的失望。
和丈夫聊起這個案件,丈夫完全心不在焉。
最后更變得相當不耐煩,言語中已是嗔怪。
妻子壓力的話題,他根本不想聽。
可與此同時,他要求起妻子來卻又斤斤計較。
山咲一次小小的失誤,就被丈夫攥在手心不依不饒。
最后他也道出了“別勉強”的真意——
孩子和工作不能兼顧時,你就該放棄工作。
發(fā)完火之后,丈夫又和婆婆告狀:
她現(xiàn)在神經兮兮的
她好像有點撐不住了
山咲是繃不住了。
丈夫口中說出的話,和安藤丈夫評價妻子的話,竟格外相似。
足夠幸運的她,突然發(fā)現(xiàn)丈夫的輕視和婆婆言語中的冷刀子,原來一直都在。
那個幾近瘋癲的安藤,難道僅僅是大家所說的虛榮?
第一集的末尾,就把派爺看得脊背發(fā)涼。
當天夜里,山咲呆呆地看著熟睡的丈夫和女兒。
就像是在發(fā)泄憎恨。
全心全意地做母親,被視為理所當然;
全心全意地做母親,依然換不回滿意。
會不會至少有那么一剎那,她也會覺得女兒還是不存在的好?
日常中這些冰冷的細節(jié),就足以讓一位母親質疑自己努力的意義。
更不要說開頭所說的那位跳河的母親了。
一位處在哺乳期的母親,無疑最辛苦。
所有的時間,都要讓位于不分晝夜打鬧的孩子。
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哪怕一點點支持和分擔。
但在那份絕筆中,我們看到的是缺席的丈夫。
選擇了旁觀、冷暴力的公婆。
對這位兩位孩子的母親,公婆對她甚至還有直接的人身傷害。
我們更難想象的,恐怕是她遭受的心理傷害。
公婆對她不斷的言語污蔑,把她塑造的窮兇惡極。
承受這些委屈時,她想到的還是孩子,是丈夫。
所以她在內心深處堅持隱忍。
本該維護她的丈夫,一直在缺失,一直在軟弱。
徹底關上了這位母親最后的希望。
看著肚中的孩子又一天天大了,她似乎意識到,孤立無援還要遭受冷箭的自己,再也撐不起這份重擔了。
于是,悲劇釀成。
相當不容樂觀的是,據(jù)調查顯示,在中國產后抑郁的發(fā)病率可能高達37%。
以前派爺覺得,身份反差,是它的主要成因。
成為母親就不再是孩子,少了自由,被系在了孩子身邊。
但養(yǎng)育,本可能是幸福的。
產后抑郁更多的根源,或許來自于缺失。
成為母親,讓她們身上多了那么多重擔。
但分擔和支持,并沒有隨之出現(xiàn)。
缺失,是一種傷害。
而傷害,會成為加倍的傷害。
這樣一想,劇中那位刻薄陪審員的話可能是對的。
安藤,乃至每個得產后抑郁的人,都不適合做母親。
因為母親,被認為是萬能的,是擁有無限能量的。
肉體凡胎會脆弱的人,哪里配成為母親?
是誰讓“母親”成為了一個如此痛苦的角色?
是每個總在贊美母親的人吧。
都說為母則剛。
可這到底是對母親的贊美,還是對母親的要求?
當膚淺的贊美都成了沉重的鎖鏈,鐵打的媽媽也會有跌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