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Microplastic),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在塑料制品使用過程中釋放,特別是食物用途的塑料制品;
而納米塑料(Nanoplastics),則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微塑料,尺寸在1μm以下,體積小到可以穿過細胞膜。
雖然人們不會直接“吃”塑料,但食物的包裝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特別是食品用途的塑料制品,如塑料瓶、食品包裝袋、嬰兒奶瓶等等,則會將大量塑料微粒送入人類的體內(nèi)。
餐盒或釋放20億+塑料顆粒
方便、快捷,成為塑料制品的“代名詞”,因此人們對其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塑料逐漸“侵占”地球,早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一些易被人忽視的小角落。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shù)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曾發(fā)現(xiàn),在普通外帶咖啡杯中放一杯100℃的水,靜置20min后,每升水中能檢測到萬億個塑料納米顆粒。也就是說,當你享用喝一杯500ml的熱咖啡或熱奶茶時,將有5千億個塑料納米顆粒進入你的身體內(nèi)!
DOI: 10.1021/acs.est.1c06768
此前,一項研究調(diào)查了新型廚房用品不粘鍋后,也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在模擬烹飪的過程中,不粘鍋可能會釋放數(shù)千至數(shù)百萬(可高達230萬)的特氟隆微塑料和納米塑料,或造成食物污染并影響人體健康!
由上述例子可以捕捉兩個關(guān)鍵詞:食品級塑料制品+加熱。
近日,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最新發(fā)表的研究更是證明了這個“駭人聽聞”的結(jié)論:與冷藏或室溫儲存等其他方式相比,微波加熱會導(dǎo)致塑料容器和可重復(fù)使用食品袋向食品中釋放出最多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
更令人驚訝的是,僅3分鐘的微波加熱,就能使1cm^2的塑料容器釋放出高達422萬個微塑料和21.1億個納米塑料微粒。當然也不能掉以輕心,冷藏和室溫儲藏超過6個月,同樣會釋放出數(shù)百萬乃至數(shù)十億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只是不如微波加熱快。
doi: 10.1021/acs.est.3c01942
事實上,塑料食品容器向食物中釋放的塑料微粒數(shù)量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塑料固有特性(如材料類型、結(jié)構(gòu)、共聚物以及最初的塑料微粒大?。?/span>和外部因素(如pH、溫度、氧氣和光線等)。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對比了不同使用場景后發(fā)現(xiàn),與冷藏、室溫以及高溫儲藏相比,微波加熱3分鐘釋放的塑料微粒數(shù)量最多!
在微波加熱過程中,兩款不同的聚丙烯制成的嬰兒食品容器,容器1釋放了42.5萬個微塑料和1.69億個納米微塑料/cm^2,而容器2釋放了422萬個微塑料和12.1億個納米塑料/cm^2。遠遠超過冷藏、室溫和高溫條件下釋放出的塑料微粒數(shù)量。
研究者解釋道,之所以微波加熱過程中會釋放出更多的塑料微粒,是因為水解、熱降解和紫外線照射降解會同時發(fā)生。同時,微波爐釋放的電磁波可以穿透塑料材料并加熱容器內(nèi)部,食物的溫度升高又會進一步增加塑料容器釋放微塑料和納米塑料。
不同使用場景下容器釋放塑料微粒的情況
換言之,在日常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的時候,應(yīng)該盡可能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就算是“食品級”的塑料容器也少用。同時,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最好減少使用塑料制品盛放或者存儲食物吧。
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團隊發(fā)現(xiàn)
由于人們不斷地吃外賣、喝咖啡、噸瓶裝飲料,使用不粘鍋做飯,以及使用塑料餐盤微波加熱食物等等,微塑料自然不停地被攝入進人體內(nèi)。
微塑料難以被人體代謝吸收,未能排出的部分亦會在人體內(nèi)蓄積。近年來,科學(xué)家已經(jīng)在多個器官中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的存在,比如腸胃、肺部以及胎盤中均檢測到過微塑料顆粒。
最近,來自中國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的研究學(xué)者們竟然在與外部環(huán)境沒有接觸的器官——心臟及其周圍組織中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的存在!
研究者從心臟收集來的5種不同類型的組織中,包括心包、心外膜脂肪組織(EAT)、心包脂肪組織(PAT)、心肌和左心耳(LAA),檢測到直徑20-469μm不等的微塑料顆粒。
doi: 10.1021/acs.est.2c07179.
為了獲得人體內(nèi)器官存在微塑料的“直接證據(jù)”,研究者招募了15名正在經(jīng)歷心臟手術(shù)的參與者,最終收集到6個心包樣本、6個EAT樣本、11個PAT樣本、3個心肌樣本和5個LAA樣本。
最終,在所有的5類樣本中均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直徑從20到469μm不等。
其中,最常見的微塑料類型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約占總數(shù)的77%,在心包、EAT、PAT和心肌中的具體占比分別高達96%、83%、49%和43%;其次為占12%的聚氨酯(PU),主要存在于LAA樣本中。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聚乙烯(PE)只占到微塑料顆粒總數(shù)的1%,但在所有的組織樣本中均檢測到。同時,在9號患者的心肌樣本中也能找到PE,說明微塑料的污染已達到了人體最深的解剖結(jié)構(gòu)!
微塑料在人體中的分布情況
由于此次樣本是接受心臟手術(shù)的患者,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微塑料的來源途徑——沒錯,就是心臟手術(shù)本身。
在手術(shù)過程中,患者會接觸到各種帶有塑料成分的醫(yī)療器械,這也使得手術(shù)前后患者血液樣本中的微塑料類型以及直徑分布出現(xiàn)了改變。舉例來說,手術(shù)前血液中檢測到的最常見的微塑料類型為PET,占67%;而聚酰胺(PA)則是手術(shù)后血液樣本的含量最高的微塑料顆粒類型。
因此,研究者強調(diào),侵入性醫(yī)療程序很有可能成為被忽視的微塑料暴露途徑,值得重視!
心臟中的各種微塑料類型分布
先前,加拿大的Kieran D. Cox教授和他的團隊以美國人飲食為基礎(chǔ),根據(jù)食物消費種類以及不同種類食物所含有的微塑料數(shù)量,估算出每人每年會吃掉5萬個微塑料顆粒,如果算上漂浮在空氣中、被呼吸吸入的微塑料,那么每人每年吃掉的微塑料顆粒數(shù)量在7.4萬-12.1萬之間。
按照重量計算的話,每人每周大約吃掉5g微塑料,相當于一張銀行卡的重量!還真是活到老,吃微塑料到老呢。
腸道疾病患者糞便中含有的
微塑料究竟會對健康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呢?這才是人們更為關(guān)心的話題。
此前,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微塑料可以擾亂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導(dǎo)致出生缺陷,減少精子的產(chǎn)生,引發(fā)胰島素抵抗,并損害學(xué)習(xí)和記憶。此外,科學(xué)家們還觀察到由于微粒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而引起的物理損傷跡象,例如炎癥。
DOI: 10.1098/rstb.2008.0281
為了進一步探究微塑料對人類的影響,來自美國哈佛大學(xué)和羅格斯大學(xué)的科學(xué)家們還構(gòu)建了模擬消化道的體外系統(tǒng),探究微塑料顆粒是否會干擾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和吸收。
結(jié)果顯示,微塑料的存在會對脂肪吸收帶來健康上的負面影響,即當脂肪與微塑料顆粒一起攝入時,脂肪的生物利用度會隨之增加,導(dǎo)致更多的脂肪進入血液(這可能就是外賣越吃越胖的原因之一)。此外,該研究中還顯示微塑料會影響微量營養(yǎng)素吸收、增加小腸滲透性,以及促進某些細菌繁殖等。
現(xiàn)階段,有關(guān)微塑料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試驗有限,但已初見端倪。2021年12月,發(fā)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期刊上的一項學(xué)術(shù)研究顯示,炎癥性腸病(IBD)(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jié)腸炎)患者的糞便中的微塑料比健康對照組多,表明這些微塑料可能與疾病的發(fā)展過程存在相關(guān)性。
研究團隊從不同地區(qū)的50名健康人和52名IBD患者中獲取了糞便樣本。分析結(jié)果表明,IBD 患者的糞便中含有的微塑料顆粒是健康受試者糞便的1.5倍?;颊唧w內(nèi)的微塑料含量越高,疾病相關(guān)的腹瀉、直腸出血和腹部絞痛癥狀就越明顯。
具體結(jié)果為:
①IBD患者和健康人糞便中微塑料的濃度分別為41.8和28.0個/g dm,IBD患者的糞便中每克的微塑料顆粒比健康人的多1.5倍左右。
②該研究共檢測到15種微塑料,以PET(用于瓶子和食品容器)和PA(聚酰胺;用于食品包裝和紡織品)為主,主要形態(tài)分別為片狀和纖維狀。
③通過問卷調(diào)查,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喝瓶裝水、吃外賣食品、并且經(jīng)常暴露在灰塵中的患者,其糞便中含有更多的微塑料。
該研究首次表明 IBD 患者糞便中微塑料(MPs)的濃度與健康人存在顯著差異,且IBD患者糞便中微塑料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這一結(jié)果提醒人們,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可能不容小覷。
然而,“微塑料”是否對人類健康構(gòu)成重大風險仍存在巨大未知,亟需更多相關(guān)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的探究,以應(yīng)對其未知風險。
眾所周知,塑料降解速度很慢,通常會持續(xù)數(shù)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這也增加了微塑料被攝入并累積在許多生物體和組織中的可能性。為了避免人類的五臟六腑變成“塑料制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盡量在生活中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及時治理塑料污染,別讓地球被塑料“攻陷”之后再追悔莫及。
參考資料:
[1]Yang Y, Xie E, Du Z, Peng Z, Han Z, Li L, Zhao R, Qin Y, Xue M, Li F, Hua K, Yang X. 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Environ Sci Technol. 2023 Aug 1;57(30):10911-10918. doi: 10.1021/acs.est.2c07179. Epub 2023 Jul 13. PMID: 37440474.
[2]Hussain KA, Romanova S, Okur I, Zhang D, Kuebler J, Huang X, Wang B, Fernandez-Ballester L, Lu Y, Schubert M, Li Y. Assessing the Release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from Plastic Containers and Reusable Food Pouche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Environ Sci Technol. 2023 Jul 4;57(26):9782-9792. doi: 10.1021/acs.est.3c01942. Epub 2023 Jun 21. PMID: 37343248.
[3] Talsness C E , Andrade A , Kuriyama S N , et al. Components of plastic: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animals and relevance for human health[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2009, 364(1526):2079-2096.
[4]Yan, Zehua, Yafei Liu, Ting Zhang, Faming Zhang, Hongqiang Ren, and Yan Zhang. '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Feces Reveals a Correlation between Fecal Microplastic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tatu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2021).(DOI: 10.1021/acs.est.1c0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