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療是最近十多年發(fā)展最快的抗癌方法,以“高效低毒”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它也有適應(yīng)癥、毒副作用,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不是什么癌癥都可以靶向治療。化療是癌癥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其“低效高毒”也令許多人深惡痛絕,謂之“毒藥”,但某些時候還是不得不用。靶向治療和化療有什么不一樣呢?
化療藥物以對癌細胞作用機制不同,有抗代謝類、抗生素類、烷化劑、植物類、激素類以及不能歸類的雜類,總之它是殺死、殺傷癌細胞的,不具有針對性,對正常組織的細胞也會殘殺,尤其是增殖較快的細胞,如頭皮、胃腸道粘膜細胞等。
有人形象地把化療比作“生化武器”,不分好賴人,一律律都有損傷。它是借助正常細胞和癌細胞“耐受性”之間的差異,癌細胞“耐受性”要差一些,化療剛好殺死它們而正常細胞只是損傷還可以恢復(fù),這當(dāng)然是理想狀態(tài),大多數(shù)正常細胞能恢復(fù)就好了。正常細胞受到損傷再恢復(fù)的過程中是有可能突變的,這也就是化療藥物可誘發(fā)第二腫瘤的原因。
靶向藥物大概分兩類:一是針對癌細胞基因突變的,也就是直接作用于腫瘤、癌細胞,一般所說的靶向藥物常常就是指該類藥物,使用之前需要做基因檢測,癌細胞上有突變的基因、靶點才可以用;另一類藥物也還精準(zhǔn),雖然沒有直接作用于腫瘤上,但是作用點在腫瘤周圍要新生的血管上,抗血管生成藥物,所以也算是靶向藥物,使用之前不用做基因檢測。
靶向、靶向,有“靶子”么,也被人稱做是“導(dǎo)彈部隊”,選擇性相對要高些,但也有毒副反應(yīng)。針對癌細胞基因突變的藥物多有些皮疹、腹瀉、甲溝炎等毒副反應(yīng),抗血管生成藥物多有高血壓、蛋白尿以及易引發(fā)出血等副作用。
靶向藥物雖然效果不錯,但使用領(lǐng)域還不夠廣泛,尤其針對癌細胞基因突變的藥物,沒有突變用了也白用,肺癌、乳腺癌使用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最多,抗血管生成藥物也可以用于肺癌,結(jié)直腸癌、肝癌治療使用較多。還有很多癌癥治療領(lǐng)域沒有靶向藥物、或者效果不好,因此化療還不能被代替,仍是治療癌癥的主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