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詢楷書《虞恭公溫彥博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是唐代著名的碑刻作品之一。
創(chuàng)作時間: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地點:原立于陜西省醴泉縣(今禮泉縣煙霞鎮(zhèn))山底村南約三百米處溫彥博墓前,1957年移入昭陵博物館。撰文:岑文本。書丹:歐陽詢。碑刻規(guī)格:據(jù)《金石萃編》載,碑高一丈一尺零五分,寬四尺四寸;另據(jù)其他資料,碑高342厘米,寬111厘米,厚37厘米。碑文規(guī)格:碑額篆書陽文“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虞恭公溫公之碑”,四行十六字;碑文正書,三十六行,行七十七字,全文約二千八百多字,但所存最古之本僅八百余字。
此碑為歐陽詢晚年力作,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氣勢奔放。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穩(wěn)固,無欹斜傾側之感,寓險于正。
歐陽詢在書寫此碑時,用筆圓潤而勁健,結構嚴謹而生動。每一筆都顯得鏗鏘有力,頓挫分明,展現(xiàn)出其深厚的書法功底。
作為歐陽詢的晚年代表作之一,《虞恭公溫彥博碑》在書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不僅體現(xiàn)了歐陽詢的書法成就,也反映了唐代書法的藝術風貌。
此碑不僅記錄了溫彥博的生平事跡和卓越貢獻,還體現(xiàn)了唐朝時期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風貌。通過此碑,我們可以一窺唐代高級官員的形象和事跡,感受其精神風貌。
《虞恭公溫彥博碑》自問世以來,就受到了歷代書法家的推崇和贊譽。它成為后世書法家學習臨摹的典范之一,對后世書法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代書家對此碑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清王虛舟跋曰:“史稱歐陽詢卒于貞觀間,年八十五歲,此碑書于貞觀十一年,是率更最晚的作品。復四年,尚有小楷千文,計書此碑,亦已將八十矣。而圓秀膄勁,與《醴泉》《化度》不殊,宜其特出有唐,為百代模楷也。”
原碑現(xiàn)藏于昭陵博物館,是唐太宗昭陵陪葬碑之一。由于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碑石已有所殘損。
此碑拓本在宋代已非常珍貴,歷經(jīng)元、明、清各代流傳至今?,F(xiàn)存拓本中,以北宋早期拓本最為珍貴,字口清晰,墨色勻稱,拓工精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