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
“靜勝燥,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strong>
人活著,清靜的狀態(tài),一定好過躁動的處境。
就像一個人如果做到了足夠的從容淡定,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慌張,贏得從容安靜的生活。
一個人只有足夠的心靜,其實才能夠讓自己變得清醒,才能夠在遇到形形色色的急事、難事、爛事的時候,保持一種穩(wěn)定的情緒。
然后,克制住自己的脾氣,遏制住自己的沖動,及時地冷靜下來,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打開思維。
慢一點,靜一點,日拱一卒,總能找到方向,總能得到答案,總能擁有未來。
無事心定
太多的人,明明沒有什么事,甚至根本就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卻偏偏讓自己惦記著。
這種杞人憂天的活法,以及平白無故就給自己制造困難、焦慮、麻煩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心浮氣躁。
正所謂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沉著冷靜者,百福自集。
沒有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的內心安定下來,哪怕有事情,也不要著急,更不要激動。
心情安定,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慢慢得到成長,得到強化。
一個人,不管是在順境當中,還是在逆境當中,都應該要有未雨綢繆的心態(tài),越是專注于一行,就越是應該精于一行。
只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才得以強化,也才能夠在生活當中的起起伏伏當中,越過坎坷,走過波折,享受歲月靜好。
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里寫道: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心靜下來,就會慢慢打造一種強大的力量,擁有一種頑強的能量。
毫無疑問,這種能量也是從內心源源不斷地滲透出來。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具備一種安定強大的力量,無論是在平凡普通的日子里,還是在風吹雨打的歲月當中,依然能夠不動聲色,心有定海神針。
《小窗幽記》中寫道:
“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爐,看達摩面壁圖。
垂簾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
人最美好,或者說最為幸福的時刻,莫過于內心無憂無慮,從容自得。
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坎坎坷坷,依然心靜神清,內心柔和,平靜。
有事心靜
沒有事情的時候,讓自己學會放松,過上一種比較松弛的生活狀態(tài)。
因為在這個時代里,每個人可能都很忙碌,但未必忙碌起來就能夠給到自己幸福和快樂。
不要給自己太過緊繃的生活,因為我們不是機器,哪怕是機器,也需要休息的。
學會善待自己,愛護自己,懂得勞逸結合,懂得觀察當下,思考未來,更要懂得及時做出改變、改良、改造。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一邊成長,一邊累積,就怕有的人只會付出,像車輪一樣只會轉動,不懂停下來,最后讓自己精疲力竭,更加迷茫。
其實,如果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成長,在平時只是一味地按照任務交差,補作業(yè)的話,自己也會淪為平庸之輩。
而且在這個時候,如果遇到了問題和挑戰(zhàn),掉進了困難的坑里,就很難爬起來。
因為之前所有的積累,哪怕付出全部,也估計對于解決當下的問題毫無作用。
一個人要專注地學一些東西,但更應該要學會變通。
王陽明說: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strong>
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自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甚至總會遇到一些毀譽參半的事情。
在這個時候,該如何處理問題?該如何面對問題?其實都是一個難關。
顯然,遇到問題的時候,懂得冷靜,便是一大智慧。
只不過是,很多人根本無法了解。
其實,心靜的力量和智慧,并不是輕松得到的,而是在生活當中不斷歷練,不停地積累才能夠得到。
可貴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平凡的日子當中,在平淡的生活里,不斷地觀察、思考、總結,讓自己的心智走向成熟。
然后,想通了,想透了,自然就會知道心靜的力量和魅力。
心靜一生
生命長河當中,有時一馬平川,有時怪石嶙峋。
但不管怎么樣,如果我們足夠心靜,慢慢就會有足夠淡定。
從容不迫了,心不亂了,心不急了,就不會丟了分寸,擾亂吾心。
南懷瑾說:
“我以'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來告誡自己,處世之時,不論自己面對何人何事,都應以靜字為先。”
余生,靜以修身,自我修行,保持心靜,努力前行,在背后默默無聞當中,積蓄能量,提煉智慧,便能幸福余生,有福相伴。